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共同守護濕地 促進和諧發展

本報記者 邢 雪 張朋輝 楊文明 俞懿春
2022年03月22日08:2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共同守護濕地 促進和諧發展

濕地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維護生物多樣性、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和儲碳固碳等重要生態功能,對維護生態、糧食和水資源安全等具有重要作用。

今年是中國加入《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30周年。30年來,中國大力推進濕地保護修復,濕地生態狀況得到持續改善。今年1月發布的《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白皮書》顯示,截至目前,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總體保持穩定,分布有濕地植物2258種、濕地鳥類260種。本報記者日前採訪了3位參與或見証中國濕地保護的國際人士,聽他們講述中國加強濕地保護帶來的巨大變化。

“中國迅速成為濕地保護領域的領導者”

“過去5年間,中國迅速成為濕地保護領域的領導者,這不僅對於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對降低災害風險和維護生態系統健康穩定也具有重要意義。”全球候鳥保護專家、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首席政策官尼古拉·克羅克福德表示。

2019年7月5日,在第四十三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當時,這讓很多關心這個議題的人都流下了喜悅的淚水。”克羅克福德回憶說。棲息地主要由潮間帶灘涂和其他濱海濕地組成,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樞紐。這個候鳥群中,就包括鸻鷸類瀕危鳥類物種。

多年來,中國加強濕地保護,給克羅克福德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國專門立法保護濕地,為濱海濕地保護提供法律保障。同時,中國攜手多個國際組織,舉辦全球濱海論壇,推動建立全球濱海保護的國際交流合作平台等。

“中國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制定政策時有著長遠眼光。”克羅克福德說,她的主要工作是支持各國政府採取行動保護候鳥。“中國政府採取果斷行動,保護了眾多瀕臨滅絕的水鳥,這令人印象深刻,也給人以希望。我對中國在濕地保護方面的承諾和快速實現目標的能力懷有極大敬意。”

“中國為全球濕地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

紅腹濱鷸是一種隻有茶杯大小的濱鳥,繁殖於環北極苔原地區,是世界上遷徙距離最長的鳥類之一。

過去15年,“全球遷徙網絡”與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合作,持續監測中國濱海濕地紅腹濱鷸等近危物種數量及鳥類食物的豐富程度,發表了多篇有分量的論文,揭示了濱海濕地與遷飛鳥類的關系。

“全球遷徙網絡”由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進化生命科學研究所教授、知名鳥類遷徙生態學家特尼斯·皮爾斯瑪的團隊運營,是全球生物學家和觀鳥愛好者等觀測鳥類遷徙的重要參考網站,為各國決策者開展濕地保護、生態修復等工作提供重要科學依據,研究成果在國際享有盛譽。荷蘭是開展濕地保護、水利用和水治理較早的國家之一。皮爾斯瑪介紹,他的團隊與中國的大學建立了良好工作關系,雙方共同承擔博士生培養、田野觀測、論文撰寫等工作。“中國擁有很強的科研能力,我們希望與中國同事分享更多荷蘭濕地保護與科研經驗,開展更多合作,共同致力於全球濕地保護。”

近年來,中國出台了嚴格且有效的保護措施,比如針對濕地保護專門立法,明確濕地利用要求,控制人為活動對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的不利影響,為強化濕地保護和修復提供法治保障。

“中國為全球濕地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皮爾斯瑪表示,在多年的研究和工作中,他見証了中國濕地保護工作所取得的成效。2010年第一次到訪中國時,他看到海岸邊有很多挖泥船、水泵等大型設備。“得益於中國有效的保護措施,之后不過短短幾年,中國的濱海濕地就重新煥發生機,這對中國和世界都有積極意義。”

“環保標准越來越高,執行越來越嚴”

隻要不出差,每周徒步去洱海邊轉轉,是美國人林登堅持了十幾年的習慣。去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后,他最終選擇扎根洱海畔的大理市喜洲古鎮,開辦了一家客棧,見証了洱海的生態治理過程。

“如果不是中國政府的決策,對面那片水田,或許已經被改造成了酒吧一條街,那樣就太可惜了。”在林登看來,山水田園與傳統民居是融為一體的。“環保標准越來越高,執行越來越嚴。”他認為,這些年中國政府對生態環境、濕地保護工作日益重視,濕地生態明顯改善。

“湖裡有了越來越多的植物,水面有了越來越多的水鳥。”林登說,濕地生態的變化顯而易見——越冬水鳥數量多了兩倍,水鳥種類更是多出三四倍。不少愛好觀鳥的客人說,沒想到洱海邊會有那麼多水鳥。

每到稻田灌水的季節,連片稻田中,白鷺翩翩起舞,是林登最喜歡觀賞的風景。“以前這裡主要種植經濟效益更高的大蒜,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為了保護洱海,政府鼓勵發展綠色種植。”林登說。在他看來,大理濕地生態的改善,離不開中國各級政府的重視和積極作為。隨著大理市推進建設環湖截污工程,喜洲家家安裝上了小型污水處理系統。“絕大多數資金都由政府補貼,普通農戶隻需要出很少的錢。”林登感嘆,為了保護洱海水質,當地政府付出了巨大努力。

洱海生態改善也給林登帶來了“煩惱”——10年前,燕子開始在客棧屋檐下筑巢,客棧每天需要清理4次燕子糞便。不過,“我的客人也從未抱怨,反而都喜歡坐在天井裡,看嗷嗷待哺的小燕子。”林登認為,文化與生態本就是一體的,隻有保護好了生態環境,才能讓傳統文化更具吸引力。“文化、生態破壞之后很難恢復。保護濕地生態,這在中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共識,也有了更多法律保障。”林登說。

(本報倫敦、布魯塞爾、昆明、北京3月21日電)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2日 第 03 版)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