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維多利亞晚期英國女性服飾的變革

2022年02月07日08:2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維多利亞晚期英國女性服飾的變革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英國女式運動休閑套裝。資料圖片

   維多利亞晚期是英國歷史上傳統與現代碰撞最劇烈的時期,社會文化等領域發生諸多變革,女性服飾也在其列。在兩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女性服飾的顏色、質地以及制作方式都有很大變化。1856年,英國皇家化學學院的研究生威廉·帕金在實驗中意外發現了苯胺紫,並將其用於毛料和絲綢服飾的染色。隨后化學家們陸續合成了孔雀綠、靛藍等多種顏色,使女性服飾的著色不再限於天然染料,染色成本降低且色彩更為豐富。1891年,英國化學家克魯斯和貝文制成了黏膠人造絲。這種人造纖維與天然纖維的性能相似,有良好的吸濕性、透氣性和染色性,很快在服裝制作中流行開來。相較於純羊毛、純棉纖維制成的服裝,化學纖維衣物更結實挺括。1889年,美國著名的勝家縫紉機公司推出第一台電機縫紉機,傳入英國后在服裝工廠大量投入使用。這大大加快了服裝加工的速度,使大批量女性成衣的制作成為可能,降低了服裝的成本。

   維多利亞晚期英國女性的服飾不但色彩更加豐富、質地更結實挺括、制作成本降低,而且款式也有顯著變化。其中,緊身胸衣開始被舍棄,這是英國女性服裝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16世紀初英國就有貴婦開始穿鯨須緊身胸衣,最大限度地拉緊背部的系帶,使腰身更加纖細。因鯨須稀有昂貴,制作工藝復雜,“緊身胸衣”一度成為貴族的代名詞,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鋼條和橡膠替代鯨須,機械化的批量生產使緊身胸衣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到19世紀,緊身胸衣成為各階層女士時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贏得了“典型的維多利亞服裝”的美名。然而,緊身胸衣在滿足人們美的欲望的同時,給女性身體帶來了極大的危害。1874年,英國插畫家和散文家約翰·雷頓以盧克·利姆納為筆名,在《自然對抗恐怖的時裝》一書中,列舉了97種由束腰引起的疾病,並且全部附有醫生提供的証明。此舉得到服飾改革者的響應,1881年哈伯頓子爵夫人牽頭組建了一個“理性著裝協會”,力圖引導女性崇尚自然之美,穿有利於身體健康的服裝。19世紀末期,隨著戶外體育運動和海濱休閑度假在英國社會開始流行,騎馬、籃球、足球、板球等運動項目要求女性的著裝更加輕便舒適,緊身胸衣逐漸被舍棄。

   裙撐的擯棄是維多利亞晚期英國女性服飾發生的又一重大變革。裙撐是一種與緊身胸衣搭配的裙子支撐物,兩者共塑纖細的腰身。19世紀上半葉,受法國浪漫主義風潮影響,裙撐不斷膨大。1850年底,英國人發明了用鯨須、鳥羽的莖骨、細鐵絲或藤條做成輪骨,用帶子連接成鳥籠狀的輕型裙撐。這種裙撐使裙子的下擺直徑大增,極端者下擺周長可達九米。裙子表面往往裝飾著蕾絲、流蘇或緞帶。到19世紀60年代后期,裙子的膨脹狀態向身后轉移,流行長拖裾樣式。19世紀末英國著名設計師威廉·莫裡斯反感過於注重裝飾、華而不實的維多利亞風格,強調實用性與美觀性相結合,發起了一場工藝美術運動。在服飾的設計與制作中,注重貼合人體自然流暢的曲線,並且從大自然中吸取靈感,花梗、花蕾、葡萄藤、昆虫翅膀等形象被廣泛應用。在這場新藝術運動的影響下,英國女性開始摒棄裙撐,倡導服飾的功能性與舒適性。

   無緊身胸衣和裙撐的塑形,維多利亞晚期英國女性的服飾不再以突出纖細的腰身為主要特點,運動休閑套裝流行開來。倫敦的男裝老字號“克裡德”適應市場需要,面向上流社會的高級俱樂部女性成員定制騎馬服、旅行服和帆船用套裝等各類運動休閑服飾。這類服飾借鑒男士西服三件套制作而成,一般是襯衫和馬甲搭配一條長裙,外面套一件開衫。運動休閑套裝在上流社會普及后,迅速被中下階層女性效仿。像家庭教師、商店店員這樣的職業女性為工作之便,都會選擇簡約大方的休閑套裝。由於休閑套裝的流行不符合傳統社會對女性的角色定位,遭到保守的中產階級男性的反對。1885—1900年間,一本名為《笨拙》的英國諷刺漫畫雜志,刊發了兩百多幅諷刺“新女性”的漫畫,反映出這些男性害怕由服飾引起性別和階層秩序混亂的焦慮。

   即便如此,英國女性服飾變革的潮流已不可逆轉,燈籠褲的普及便是生動體現。事實上,這一變革早在19世紀中葉已經暗流涌動。1851年,來自美國的艾美利亞·布魯默女士發布了一款引人注目的新型女裝,以其名字命名為“燈籠褲”。這是一種把東方風格的阿拉伯式寬鬆褲子引入女裝的大膽嘗試,褲子在腳踝處被收緊。布魯默在其關於婦女權利的演講中穿著新潮的燈籠褲,吸引了大量觀眾。燈籠褲與女士下裝著裙的傳統相悖,在維多利亞早期隻得到了短暫傳播。

   雖然19世紀中期英國隻有很少一部分人穿著燈籠褲,而且流行時間不長,但是燈籠褲的引進,為女裝的進一步革新指明了方向,即擺脫夸張裙撐的束縛,給女性以更多的行動自由。1886年英國機械工程師約翰·斯塔利設計出第一輛現代自行車,隨后批量生產並投入市場,到90年代中期已廣受大眾喜愛。雖然《笨拙》雜志刊出了多幅婦女穿著燈籠褲騎自行車的畫像,諷刺她們招搖過市,不夠優雅柔弱。而此時的英國女性無論是視野和自我意識,還是工作閱歷,都遠超半個世紀之前,她們變得更加自信,對於身體的靈活度和自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這一次女性穿著長褲的嘗試,並沒有因為男性的批判而終止。

   維多利亞晚期英國女性的服飾猶如社會風雲變幻的一面鏡子,敏銳地對社會變革作出積極的反映。一方面,這一時期英國女性服飾擁有更明麗的色彩,使用更挺括的合成面料,且制作成本更低,這是兩次工業革命中英國化工業、紡織業以及服裝制造業飛速發展的成果。另一方面,維多利亞晚期煩瑣華麗的貴族服飾被簡約精干的中等階級服飾所取代,反映了貴族階級開始沒落,中等階級逐漸成為英國社會的中堅力量。與此同時,隨著19世紀后半期英國教育改革的實施以及越來越多的女性外出就業,女性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竭力擺脫男性對她們的塑造與規訓,從傳統服裝的禁錮中解放出來,穿上符合快節奏現代生活方式的服裝,成為一種可視的婦女解放宣言。   (作者:譚賽花,系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