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滇協作六項治水興水舉措促雲南鄉村振興

近年來,上海援滇干部深入了解雲南水情,匯集上海力量,聯合雲南干部凝聚治水合力。在滬滇協作中,開展 “引水、蓄水、用水、活水、淨水、治水”六項治水興水舉措,為雲南鄉村振興提供綠色可持續的發展動力。
滬滇協作促進雲南水利發展。上海市駐昆辦供圖
引入上海技術,實現綠色“引水”
雲南特殊地形地貌,使很多地區都普遍存在結構性缺水問題,呈現典型的“人在高處走、水在低處流”特征,運用傳統提水技術難度大、投入高、效率低,難以解決周邊群眾飲水用水難題。為此,滬滇協作項目積極引入上海企業“自然能提水”技術,實現綠色引水。
昆明市東川區拿出資金900多萬元,加之上海援滇資金500多萬元共同實施自然能提水項目。利用銅都街道一處電站的尾水水源,覆蓋了附近塊河村、梨坪村兩個村的山坡耕地7500多畝,一舉解決了兩個村困擾多年的灌溉缺水問題。
德宏州芒市在季節性缺水較為嚴重的三台山鄉勐丹村、五岔路鄉五岔路村、遮放鎮邦達村、河邊寨村投入750萬元滬滇資金,實施自然能提水工程,保障了302戶1236人建檔立卡戶的飲水安全質量。
截至目前,雲南已建成了48個自然能提水工程,在建32個,解決了20.65萬人的生活用水,5.4萬畝的農田灌溉用水,保障了重點幫扶地區的飲水安全,為雲南的結構性缺水提供了“上海技術”。
東川區銅都街道的自然能提水設施。上海市駐昆辦供圖
建設水利設施,實現高處“蓄水”
上海援滇干部針對農村產業和飲用水短板,因地制宜,精准選址,在山坡、山頂等高處修建大大小小的蓄水池。通過高處蓄水,破解“存不住水”的難題,為干旱季節穩定用水提供保障。
迪慶州在雲嶺之巔,有限耕地也多數在江畔半山。“十三五”期間,迪慶州共投入5000多萬元滬滇幫扶資金,開鑿水渠引山泉,修筑水池數十座,新建管涵百公裡,有力改善了葡萄、藜麥、中藥材等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
文山州西疇縣為助力三光獼猴桃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通過滬滇協作機制累計修建大小蓄水灌溉池10個,總容積達6500立方米,並引進最先進的穩壓滴灌技術,實現高效節水灌溉。
針對實際需求,實現精准“用水”
讓寄宿制學生能洗上熱水澡一直是上海援滇干部的共同心願。大理州南澗縣2020年度滬滇協作“攜手奔小康”項目,實施學校設施管護維修項目。小灣東鎮在新民中學新建100平方米太陽能洗澡間1間﹔寶華鎮在擁政小學新建磚混澡堂1座﹔在玉碗水小學新建磚混澡堂1座。上海“瑾之潤愛心基金團隊”2019和2020年在巍山縣投入資金20萬元,分別在五印鄉岩子腳小學和青華鄉五星小學修建學生浴室,該項目共惠及師生424人。
用優質水源促進特色養殖業、種植業發展。臨滄市援滇干部在上海市崇明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崇明相關部門的技術指導下,多次赴福島、春潤、崇東等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考察學習“稻蝦鱉綜合種養”“稻田養殖+鄉村公園+漁業休閑體驗”等特種養殖技術。開展滬滇協作項目以來,滬滇雙方通過“資金推動、人才互動、產業撬動”的幫扶協作模式推動各項工作不斷升級。
在文山州西疇縣援建的蓄水池。上海市駐昆辦供圖
構筑特色景觀,實現創意“活水”
讓山間清水激活鄉村旅游。 大理無量山腳下的格止臘村是南澗縣寶華鎮的一個自然村,從無量山發源的“四十八道河”蜿蜒而下,清可見底的河水彈唱著歡暢的樂曲,從村中穿過。“國家的政策真的好,現在村上安裝了路燈,鋪了石板路,水磨坊也恢復了,還建起了娛樂廣場,現在走到哪裡都亮堂堂的。”格止臘村民組長饒來文這樣介紹。格止臘村的這些變化得益於滬滇扶貧攜手奔小康項目,目前該項目已全部竣工,打造出一個路淨、水清、設施完備的休閑好去處。
文山州馬鞍山村先后實施民居、道路、休閑設施等基礎設施改造和建設,現在的龍樹腳憑借水景一色、七彩映襯、燈光絢爛、水幕秀美、瓜果飄香、庫魚鮮甜吸引周邊市民群眾慕名而來,月均客流量達5萬余人,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村,帶動群眾經營超市、小吃店,收入穩步增長,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開啟了馬關縣鄉村振興的示范引領模式。
通過連續3年的打造,馬關縣龍樹腳村已成為網紅打卡地。上海市駐昆辦供圖
構筑特色景觀,實現創意“活水”
讓山間清水激活鄉村旅游。大理無量山腳下的格止臘村是南澗縣寶華鎮的一個自然村,從無量山發源的“四十八道河”蜿蜒而下,清可見底的河水彈唱著歡暢的樂曲,從村中穿過。“前幾年我們村條件不好,現在國家的政策真的好,村上安裝了路燈,鋪了石板路,水磨坊也恢復了,還建起了娛樂廣場,現在走到哪裡都亮堂堂的。”格止臘村民組長饒來文這樣介紹。格止臘村的這些變化得益於滬滇扶貧攜手奔小康項目,目前該項目已全部竣工,打造出一個路淨、水清、設施完備的休閑好去處。
文山州馬鞍山村先后實施民居、道路、休閑設施等基礎設施改造和建設,現在的龍樹腳憑借水景一色、七彩映襯、燈光絢爛、水幕秀美、瓜果飄香、庫魚鮮甜吸引周邊市民群眾慕名而來,月均客流量達5萬余人,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村,帶動群眾經營超市、小吃店,收入穩步增長,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開啟了馬關縣鄉村振興的示范引領模式。
獨龍族群眾用上放心水。上海市駐昆辦供圖
聚焦援滇項目,實現科技“淨水”
上海援滇干部通過科技淨水的方法,重點解決雲南部分地區水質達標問題。
德宏州五岔路鄉五岔路村的水網因建設時間較長,出現了老化問題,部分水源枯竭,急需尋找新的取水點。上海援滇干部在了解到這一問題后,及時安排援建資金507萬元,在五岔路村實施人畜飲水安排保障提升工程,幫助105戶457人有效解決了飲水安全保障問題。
上海浦東新區資助39.8萬元,用於重點支持大理州江旁村的自來水工程改造項目,對江旁村的自來水工程進行全面升級,對工程路線進行了測量,並及時進行了規劃,確保工程的按期順利實施。“有了滬滇協作機制,資助我們改造自來水工程,今后飲水就會有保障了,每天都可以放心地去做農活了,不用每天都要為飲水上而擔心,耽誤了不少農活。”自江旁村偏坪組村民羅六江興高採烈地說。
上海援滇干部在文山州廣南縣五珠鄉的6個學校安裝了最新開發的淨水設備,2021年有20多台新型淨水設備陸續投入使用,“安心直飲水”的覆蓋面越來越寬。
上海交通大學孔海南教授帶領科研團隊研究洱海治理方案。上海市駐昆辦供圖
加大財力投入,實現系統“治水”
系統治理污水,助力鄉村振興。迪慶州在實施整村推進項目過程中,一些偏遠農村地區的污水處置得到逐步改善。“十四五”期間,將著力改善維西塔城、德欽雨崩鄉村環境和農村旅游的基礎設施。2022年預計安排“雨崩徒步聖地”,修建兩座污水處理系統,以滿足1000名游客產生的生活污水處理。
2020年,文山州西疇縣東升片區4個村實施排水排污系統改造,引進長三角環保科技企業,建設污水收集管網、集中發酵處理,出水穩定達到國家一級A標准,處理后的清水直接用於灌溉,實現污水資源化利用,同時配套建設無害化公廁,系統治理污水,還農村一片整潔優美。
水潤民心,澤被萬物。“治好水、喝好水、用好水直接關系到雲南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讓干淨水、放心水、致富水潤澤百姓的生活,流向人們的心間。”上海援滇干部情真意切,干勁十足。(蘇巴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