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故事裡的中國》:鮮活歷史物証 豐富講述維度

2021年12月22日08:5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鮮活歷史物証 豐富講述維度

   兩年前,《故事裡的中國》第一季首播時發給李白烈士的那封“電報”的滴滴聲,至今還縈繞在我們的耳邊。跨越時空、告慰先輩的庄重儀式,迸發出激蕩人心的精神交響。

   11月21日,《故事裡的中國》第三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回歸,首期節目聚焦“七一勛章”獲得者、新華通訊社原國際新聞編輯部干部、黨的早期領導人瞿秋白之女瞿獨伊。在感人至深的戲劇舞台上,節目完成了觸動今人心靈的抒懷。

   就在本期節目播出后的11月26日,傳來瞿獨伊老人去世的消息,享年100歲。可以說,《故事裡的中國》成了瞿獨伊最后留給世界的一段彌足珍貴的影像紀念,它見証了傳承百年、丹心未改的情懷,也見証了革命者博大深沉的親情之愛。

   今年,節目將“時空對談”作為一個相對固定的表現模式,創新設計歷史空間和現實空間兩大舞台,雙故事線交匯進行,讓不同時期繼往開來的傳承故事遙相呼應,將時空對話感、精神接力感、藝術沉浸感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故事裡的中國》豐富的現實主義選題中,革命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敘事版塊。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革命歲月中用血與火熔鑄出的寶貴財富,記載了篳路藍縷的歷程,鐫刻著矢志不渝的信仰,為塑造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提供著極為強大的現實啟示。

   節目不僅系統講述時代人物,也在努力實現題材資源的優化配置。新中國成立以來,涌現了一批又一批值得我們歌頌、銘記、學習的榜樣人物。《故事裡的中國》三季以來,無論形式如何更新,始終不變的就是講述時代人物的閃亮故事。

   今年,在中共中央宣傳部的指導下,《故事裡的中國》第三季圍繞建黨百年題材,走近瞿獨伊、李宏塔等時代人物。首期節目聚焦“七一勛章”獲得者瞿獨伊老人,講述瞿老在革命中成長的一生,並追憶了瞿秋白、羅亦農等中國共產黨人櫛風沐雨、不畏犧牲的故事。《故事裡的中國》延續了努力實現題材資源優化配置的創作傳統,以首期為例,節目連線百歲老人瞿獨伊女士,並先后採訪了摯友李多力老人、表妹吳幼英女士、烈士陳潭秋之子陳楚三先生等核心人物,立體而堅實的講述視角,為觀眾走進歷史、了解人物、領悟精神提供了有力支撐。

   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創新點是,本季節目將原來的“圍讀會”升級成了“學史會”,由外景主持人帶領大家參觀陳列在黨史館、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等地的革命文物,並由相關專家進行講解。一張寄托了美好祝福的明信片,一塊見証了革命友誼的老懷表、一本刊登《國際歌》中文歌詞的《新青年》……引入這些鮮活的歷史物証,豐富了講述的維度,增強了歷史的信度,是節目持續優化資源配置的直觀體現,也彰顯了節目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責任意識。

   在往季的舞台上,《故事裡的中國》成功打造過多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第三季節目在敘事結構、舞美裝置、戲劇演繹上著力凸顯“時空對談”的氛圍,用“雙時空+雙舞台”講述具有傳承性、代表性、典型性、傳播性的人物關系和時代故事,既讓內容更具張力,也讓觀眾看到火熱的理想和信念是如何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

   在講述瞿獨伊老人的這期節目中,我們看到了堅持真理的革命斗士瞿秋白,看到了一位溫暖儒雅的“好爸爸”對女兒溫暖深沉的愛,也看到了瞿獨伊是如何從幼時起就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堅強成長。父親壯烈犧牲后,她繼承他的信仰,跟隨他的腳步,走上革命道路,一生淡泊名利,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風范。

   面向大眾傳播革命文化,最忌扁平化、公式化、口號化,《故事裡的中國》較好地實現了知、情、意、行統一的中華美學追求,不但真正做到了“胸中有大義、心裡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還以自信的藝術樣式和審美形式引領大眾“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不失為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

   追尋紅色記憶、弘揚革命精神、堅定文化自信,是一項極具現實針對性的工作,我們期待著《故事裡的中國》不斷續寫精彩,為推動行業創新做出更多示范,為講好中國故事貢獻更多華彩。   (作者:仲呈祥,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文藝評論家)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