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植根傳統,開拓文藝新境界(文藝創作談)

田沁鑫
2021年12月20日08: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植根傳統,開拓文藝新境界(文藝創作談)

  開欄的話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為新時代文藝工作指明發展方向,在文藝界引起強烈反響。本報從今天起開設“文藝創作談”專欄,邀請文藝工作者結合自身創作經歷學習講話精神,分享創作經驗,暢談創作設想。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守正創新,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這讓人為之振奮,耳目一新。

  創新是文藝的生命。從事20多年戲劇工作以來,我一直在追尋創新的藝術表達,探索創新的藝術路徑。

  文藝創新的基礎是什麼?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文藝創新的寶藏。作為文藝工作者,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才能真正實現文藝創新。

  我非常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在戲劇界,一輩子都不導中國戲也可能會成為一個好導演,但到現在為止,我幾乎都在做中國戲。20多年前,在話劇《生死場》中,我就嘗試過把中國傳統戲曲與西方經典表現手法在舞台上進行整合。此后,我又陸續創作了《狂飆》《趙氏孤兒》《1699·桃花扇》《四世同堂》《青蛇》《北京法源寺》《聆聽弘一》《長征》《直播開國大典》等講述中國故事的話劇、戲曲、歌劇作品。

  我的母親是畫畫的,耳濡目染中我從小就自發地熱愛中國的藝術精神。我的父親在鐵道部通訊學校研究院工作,小時候家裡有好多跟科技有關的東西,不知不覺又培養了我對科技、對空間構成的興趣。這麼多年,我不斷探索結構戲劇的方式,在沒有影像手段的階段,就研究如何通過戲劇手法構成舞台和觀眾的關系。《生死場》採用了電影的空間形式,《狂飆》實現了五個戲中戲在一個戲上體現,《北京法源寺》在一個舞台上制造了三度空間。

  如今,各種藝術門類互融互通,各種表現形式交叉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藝形式創新,拓寬了文藝空間。就戲劇而言,我也利用一些技術去探索舞台空間、時間的構成。2017年,我對《狂飆》進行改版提升,首次在作品裡使用了即時影像技術。今年的《直播開國大典》繼續使用即時拍攝技術,並將其作為重要的藝術手段和形式。此外,我擔任戲劇總導演的電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通過多台機位拍攝、不喊停的“戲劇+影視”沉浸式呈現,拓寬了戲劇表達領域,用科技手段貢獻了新的電視節目形態。

  在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上,中國的創作者一旦回歸中華文明就可以找到文化自信。我非常喜歡中國的寫意精神,裝龍扮虎,而不是真龍真虎上台,虛實之間與西方的現實主義各有所長。這種寫意精神可以運用到方方面面,包括舞台的結構空間。技術和藝術的結合如果通達了,說山是山,說水是水,中國人都能懂,藝術就會非常流暢。

  在科技更加進步的時代,如果我們能發揮中國的寫意精神,將科技和藝術巧妙結合,將會提供給世界新的藝術形式。這是我未來想要去做的事,也特別希望有更多優秀的藝術家和科技工作者來一起做。 (作者為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國家一級導演)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