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雲南麻鴨為啥成了瀕危物種?

昆明市對瀕危物種雲南麻鴨開展搶救性保護。雲南省畜禽資源保護辦供圖
棗紅色的宜良烤鴨,從烤爐裡取出時油亮油亮的,還嗞嗞作響……就是這樣一隻昆滇本地人“吃不夠”,外地人進滇入昆的“必點菜”,卻成了瀕危物種。近日,昆明市農業農村局官微發布消息:昆明市對瀕危物種雲南麻鴨開展搶救性保護。
養殖成本高
市農業農村局的資料顯示,雲南麻鴨分布於紅河、文山、保山、西雙版納、普洱、德宏、楚雄、昭通等州市,但原產地為昆明市晉寧區,中心產區為昆明、玉溪、曲靖等地。《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2010版)內容顯示,全省雲南麻鴨存欄量在1996年約25萬隻,2001年約8萬隻,2006年約3000隻,已處於瀕危——維持狀態。
雲南麻鴨不僅是制作傳統宜良烤鴨的首選食材,也是昆明市另外一道名菜——昆陽鹵鴨的首選食材。“每年僅宜良縣白條鴨加工量就超過300萬隻。”宜良學成飯店負責人蘭學成說,五六年前學成飯店就投資1000多萬元對雲南麻鴨進行保護性開發利用,最終卻失敗了。
難道是過量的需求造成雲南麻鴨的瀕危?蘭學成對此表示否定。他說:“這個是時代發展現象,也可以說是市場選擇的結果。”20世紀90年代以前,人們以吃土鴨子(指雲南麻鴨)為主,但之后隨著北京鴨、櫻桃谷鴨的引進,消費者更多選擇了北京鴨。
宜良北古城鎮一家養鴨場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以烤鴨食材為例,雲南麻鴨需要養殖60天左右才能達到烤制食材的要求,而北京鴨隻需28—30天。從重量上看,60天左右的雲南麻鴨不到2公斤,北京烤鴨卻超過了2公斤。相對來說,北京鴨和櫻桃谷鴨養殖周期短、生長速度快,養殖戶自然更願意養殖。
已建立保種場
在消費市場,北京烤鴨也更受商家和消費者歡迎。一名烤鴨師傅告訴記者,其已從事烤鴨制作30多年了,北京鴨制成的烤鴨外形飽滿、肥美,而雲南麻鴨由於有麻黑色的毛樁,且體型小,成菜后賣相不如北京鴨。
老饕客朱援朝告訴記者,北京鴨制成的烤鴨皮薄紅亮,肉質肥嫩,口感酥脆多汁﹔雲南麻鴨外形干瘦,入口肉感不足,但清香溢遠。在20世紀90年代,消費者普遍喜歡肥美型食品,因此北京鴨制成的菜品也更受消費者追捧。現在,隨著消費者對健康的追求,市場對雲南麻鴨有了更多要求。
據蘭學成介紹,僅學成飯店每天白條鴨的需求量就達1600隻左右,其中北京鴨約1000隻,雲南麻鴨600隻左右。為了滿足雲南麻鴨的市場需求,學成飯店採用“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增加供應量,但雲南麻鴨的需求量仍在逐年增加。
2021年,國家啟動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原產地晉寧區已無純種雲南麻鴨,昆明市已無集中飼養雲南麻鴨,僅有少量農戶在散養,數量很少。
雲南省畜禽資源保護辦公室主任孫利民認為,除上述原因外,城市化進程加快也是雲南麻鴨處於瀕危——維持狀態的原因之一。雲南麻鴨核心產區宜良縣和晉寧區,由於地處城市建設熱區以及禁養限養范圍內,一定程度上促使雲南麻鴨處於瀕危——維持狀態。此外,雲南麻鴨由於缺乏系統的品種選育和專業的保種擴繁場,造成品種混雜、退化,以致處於瀕危——維持狀態。
針對雲南麻鴨的現狀,昆明市已按照“一縣一業”發展規劃,在宜良縣建立了“雲南麻鴨”保種場規劃,並邀請專家學者完善保種工作。(廖興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