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思茅:非遺文化成為課后服務的文化寶藏

今年9月以來,普洱市思茅區積極響應國家“雙減”政策,普洱市思茅區各中小學發揮優勢,在開展課后服務中充分挖掘利用當地非遺文化資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課后服務品牌,進一步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努力辦好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
思茅一小的學生正在專心聽老師講解無人機操作要領。
隨著手中遙控器操縱杆的撥動,無人機模型平穩起飛,在1.5米高的空中懸停5秒鐘,隨后安全降落。在思茅區第一小學,“編程無人機”成了最受學生歡迎的特色課后服務。孩子們圍著老師學著怎樣調試程序,讓無人機動起來,並按要求路線飛行。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孩子們都實現了親手操控無人機起飛、旋轉、飛行的心願,更有不少孩子完成了穿越目標障礙以及平穩定點降落的高難度動作。
正在上編程無人機課程的思茅一小學生羅尹余。
“經過兩節課的體驗,我徹底喜歡上了無人機,因為它不僅能提高我的動手能力和專注力,還讓我了解到了許多人工智能方面的科技知識。”思茅一小學生羅尹余高興地說。
思茅一小古箏課。
把這項創意滿滿的課程加入課后服務中,也是學校落實“雙減”政策的一項實舉。除了編程無人機,思茅一小還開設了活力拓展課、哈尼刺繡、葫蘆絲演奏、古箏、科學隊長、中國古典舞等數十種特色社團,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創造力和學習力,不僅起到了“雙減”的作用,還能讓孩子們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思茅四小的學生正在學習咖啡沖泡課程。
在思茅區第四小學,非遺與傳承、國學文化與地方特色、科學與探究、閱讀與表達、藝術與審美、思維與探究、體育與健康等全方位的課后服務內容開辦得有聲有色。各年級都有序地安排了特色班、科任教師的特色興趣課,步行街校區開設了58個特色班、新時代校區開設了46個特色班,其中,非洲鼓、版畫、手工制作、機器人編程、跟著大師學剪紙、國畫、茶藝、咖啡、書法、圍棋等課程備受學生青睞。
思茅四小國畫課。
近年來,思茅四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重要的德育內容,充分挖掘和利用普洱市非遺資源優勢,聘請非遺項目傳承人,開設興趣班或課程傳授非遺項目技藝,以學促教,因地制宜開展實踐活動,著力培育有文化之根的時代新人。
將“非遺傳承”融入學校教育,進一步豐富了“雙減”政策后的校園文化生活,提升了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讓“非遺”技藝在青少年中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弘揚。
正在上國畫課的思茅四小學生和昕瑤。
“現在,我有更多的時間去陪伴家人和培養興趣愛好。我還參加了學校的國畫、古箏社團,可以與同學們探討自己的見聞,增長自己的見識。”思茅四小學生和昕瑤一邊畫畫一邊說道,學校開設的這些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讓她挑花了眼。
“手臂向外,后方抓水,非常好。”下午五點,在普洱第二中學游泳館內,七年級的陶思睿正在練習蛙泳,全副武裝的他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正確的游泳姿勢,一板一眼,練習得非常認真。“游泳課很好玩,老師教得也好,我收獲很大。”陶思睿說。
“我們將防溺水宣傳教育引入課堂,增設游泳課程,通過現場教學、實戰操作的方式,提高學生防溺水知識、急救技巧和游泳技能,讓孩子們認真學習的同時也能盡情享受游泳的樂趣。”普洱二中副校長李紅梅表示,自“雙減”政策實施后,游泳作為一門必修課正式納入了普洱二中的特色課堂,“讓每一位師生學會游泳”的美好願景逐步實現。
普洱二中的學生正在上民族舞課。
除了游泳,這學期普洱二中還開設了啦啦操、民族舞、籃球、足球、圍棋、吉他等十多門特色課程,並且還在不斷增加中,這些課程將貫穿整個學期。
思茅四小的學生正在上跆拳道課。
目前,思茅區各中小學正在加快推進特色課后服務的實施,充分利用學校在管理、人員、場地、資源等方面的優勢,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採取“5+2”的模式,進一步增強教育的服務能力,提高教育的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徐曉芳、李婷 思茅區融媒體中心供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