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沾益:千線歸一“網” 小“格”大作為

網格,是社會治理的最小單元,也是“我為群眾辦實事”的落腳點。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雲南省曲靖市沾益區以基層治理為切入口,堅持黨建引領為主、網格賦能為輔的基層治理架構,將黨史學習教育與網格化社會治理深度融合,積極整合各鄉鎮(街道)和各職能部門資源,把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推進至“網格”這一微小單位,實現“小網格有大作為”。
播樂鄉網格員與群眾交流收集民情。
在辦實事機制設計上充分突出群眾的參與感,通過網格員大走訪等形式征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解決“要辦哪些事”問題﹔把矛盾糾紛化解在“網格內”,解決“事情怎麼辦”問題﹔辦實事最終成效由網格員評價,解決“辦得怎麼樣”問題。通過該機制把網格員作為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充分發揮,真正讓網格員成為“辦實事”的觸手和載體、把每一樁“實事”解決在網格內,確保不留空白,在全區上下形成“人在網格走,事在網格辦”的體制機制,真正把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開展民情懇談會。
要辦哪些事?“網格”廣收集
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就要堅持俯下身子察民情、貼近群眾訪民意,尊重群眾感受、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這就需要有人常在群眾身邊,拉家常、問冷暖、聽民聲、解民意,真正融入群眾、了解群眾生活。在沾益區,“網格員”就是這樣一群人。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沾益區在歷屆黨委政府的持續努力下,全區社會治理逐年好轉,但一些難點、痛點問題仍然亟待破解。在此背景下,沾益區圍繞如何有效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等重點工作研究提出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思路,構建區、鄉、村、組四級網格治理體系,在全區科學劃分網格4378個,配備專職網格員4378名,全面推行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有效架起了群眾與基層組織之間的連心橋。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沾益區把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前期通過廣泛開展“網格員大走訪”,傾聽群眾訴求,認真梳理當前、中期、長期“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事項和具體內容,列出任務清單。這些一線收集形成的群眾“關鍵事”“心事”“難事”都集中交辦到牽頭領導、責任單位,並明確辦理措施、辦理時限,做到“件件有人管”,真正讓民意訴求暢通無阻,充分展現出網格化征集民意訴求“主渠道”作用。
同時,為進一步延伸民意收集渠道,沾益區以網格為單位定期召開民情懇談會、議事協商會、田間院壩議事會,各鄉鎮(街道)和區直各單位黨員干部,結合目前正在開展的重點工作和挂鉤幫扶工作,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生產一線、深入下屬單位、深入工作服務對象中開展調查研究,廣泛收集意見建議。確保了所列事項和問題清單均來源於群眾所思所盼,讓各項決策部署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截至目前,全區各級黨員干部共梳理“我為群眾辦實事”清單11685件,其中重點難點問題清單18件,目前除工程性項目需持續推進外,已全部辦結,完成率達100%,群眾滿意率達100%。
在沾益區,盤江鎮網格員廣泛開展大走訪,積極耐心地向群眾解釋接種新冠病毒疫苗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認真開展新冠疫苗接種摸排登記工作﹔白水鎮網格員圍繞垃圾處理、生活污水處理、村容村貌治理等方面有重點地開展網格巡查,通過“曲靖治理”APP及時幫助協調解決問題﹔炎方鄉網格員結合冬季用電需求增大的實際,配合鄉供電所解決劉麥地、青山、西河等8個村委會低電壓及台區網架問題,有效解決449戶的生活生產用電……今年以來,全區4378名網格員靠著一雙雙“鐵腳板”巡查走訪、採集信息,征集了人居環境提升、交通秩序整治、醫療衛生服務、項目發展等方方面面的民生需求,為全區“我為群眾辦實事”貢獻一抹紅色力量。
召集彝族群眾座談。
事要如何辦?“網格”有妙招
辦實事不是喊口號、列清單、搭盆景,怎樣才能突出特色,讓為民辦實事呈現新的打開方式?長期困擾群眾的問題如何根治?各級組織和黨員干部怎樣才能更好發揮作用?怎樣才能把一條條“問題清單”和“需求清單”變為“幸福賬單”?沾益區積極探索“我為群眾辦實事”新模式,以網格化管理為支撐、精准化服務為目標,網格員作為切入點,著力打通“我為群眾辦實事”“最后一百米”,真正把實事辦到轄區居民群眾心坎上。
社區最了解群眾需求,但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能力最弱﹔政府民生投入逐年增大,但群眾卻不一定滿意……為更好解決“辦實事”中的“能力錯配”現象,沾益區把“辦實事”與“網格化治理”有機結合,推行“事在網格中辦”機制,將辦實事與網格事務同步推進。網格員一頭連著黨委政府,一頭連著群眾,要想把實事辦好、好事辦實,網格員作用發揮至關重要。
沾益區探索建立“紅色網格員”志願服務隊伍,納入物業管理員、鄉賢能人、黨員志願者等群體協助網格員開展工作。全區網格員隊伍在“我為群眾辦實事”過程中按照劃定責任區域,充分發揮上報小信息、消除小隱患、調處小糾紛、搞好小宣傳、做好小服務“五小”職責作用,工作中做到每半個月必須巡查、特殊家庭和人員每周必須探訪“兩必須”,群眾求助到現場、鄰裡糾紛到現場、突發事件到現場“三到場”,同時依托線上網格化管理信息化智慧平台和線下“網格大走訪”等多元形式將辦實事觸角延伸到基層治理末梢,確保織密“實事網”。
各網格員在前期廣泛征集社情民意梳理形成的需求清單和問題清單基礎上,根據事項難易程度和復雜程度進行“四級分流”,把矛盾糾紛解決在最前端。“一級事項”網格員能解決的及時解決,不能解決的“二級事項”啟動“網格吹哨、鄉鎮(街道)各中心(站所)報到”機制協調解決,“三級事項”啟動“鄉鎮(街道)吹哨、區直各部門報到”機制,直至解決到位,形成“分流辦理、多元受理”工作流程。一方面改變了黨委政府處理基層事務大包大攬的習慣,另一方面減輕了基層壓力,切實在辦實事過程中增強群眾參與共建共享的意識。
溫玉國是沾益區龍華街道鳳來社區大為小區12組網格員。該網格內共有一個單元、居民51戶、常住人口103人,自從2021年當上社區網格管理員以來,每天上午、下午在管轄網格內進行日常巡查 2小時,將及時發現的大小問題通過手機報送到社區網格化管理平台上,被居民們親切地稱為“萬事靈”。“作為一名網格員,我最清楚群眾的‘難事、煩事、揪心事’,在我的責任網格裡,住著多少人、新冠疫苗接種居民有多少、殘疾人、空巢老人、低保戶的生活情況等等,我都非常清楚。”溫玉國說,對於有些無法在自己所轄的網格內解決的問題,他便及時上報社區,通過社區再協調、再介入,努力實現“社情民意及時收集、矛盾糾紛就地化解、安全事故隱患減少”的目標。今年以來,他協助和解決居民管道漏水、矛盾糾紛消防隱患等12余起。
收集群眾“關心事”。
效果怎麼樣?“網格”來評判
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就是要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真正把民生實事做到群眾的心坎上、浸潤到百姓的心田裡,讓人們切實感受到黨史學習教育帶來的變化和實效。沾益區結合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要求和屬地管理原則,積極探索形成“我為群眾辦實事”網格員評價工作成效機制,由網格員評價辦事成效,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評價工作的第一標准,讓一件件難事變成易事、暖事。
群眾對辦實事成效到底滿不滿意,最終還要靠客觀公正的成果評價來解答。沾益區聚焦“我”來辦你來“評”,堅持以問題解決的實效、群眾滿意的程度為標准,按照“辦理實事—督導檢查—評價反饋—整改落實”4個環節完成評價工作,並通過一事一檔、自下而上、上下結合的方式,由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在時限內完成辦實事清單后,填報《曲靖市沾益區“我為群眾辦實事”網格員評價表》,在巡回指導組的監督下,由網格員和群眾代表對辦實事成效進行評價,確保客觀公正反映群眾意願。
實事怎麼評?現場看一看。沾益區在網格員評價辦實事機制設計上著力突出群眾的參與感,按照政治素質過硬、評議經驗豐富、熱心公益事業的原則,從清單中涉及的網格中選出若干群眾代表和轄區內網格員共同組成“實事評估團”,“實事評估團”採取實地看、現場問、座談議、即時評等方式靈活機動進行評價,對重點民生實事事項還要走訪調研、集中評議、實時監督。區委黨史學習教育巡回指導組對網格員和群眾代表評價為滿意和非常滿意的事項,進行抽樣核查,確保其客觀真實性﹔對評價為基本滿意和不滿意的事項,進行重點督導、限期整改﹔對辦實事完成情況和整改情況進行抽樣檢查和“回頭看”,確保讓一樁樁“實事”辦得扎實,一件件“好事”溫暖民心,用群眾口碑評價黨史學習教育成效,真正把為民服務做到群眾心坎上。
把網格員納入辦實事評價機制的重要一環,也為網格員發揮自身價值提供更加廣闊的舞台。播樂鄉沙高村網格員吳興林在參加完“鄉村振興示范點打造”事項評議后感慨道:“村裡是鉚足了干勁在幫大家辦實事,改變和變化是有目共睹的。領著我們這些老百姓實地走一走,親眼看一看,實事辦得好不好,做得夠不夠,發出自己的聲音和意見,為家鄉發展出謀劃策,覺得很自豪,以后也會積極發揮網格員的作用,以實干拉近與群眾的距離,為大家謀幸福。”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沾益區堅持定了能辦、定了就干、年內見成效的原則,圍繞雲南省委省政府曲靖現場辦公會安排部署,結合鞏固提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城鄉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建設、疫情防控等中心工作,著力把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解決好。已完成全區農村公路危險路段(572公裡)波形護欄安裝,打通城市斷頭路萬壽路,完成車站記憶2期項目建設,完成城鎮供水基礎設施1期項目建設,推進濱江綠廊建設,打造九龍印象田園綜合體,完成135個行政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實施石壩、大關箐、大箐溝等5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我為群眾辦實事”網格員評價活動已開展900余場次,累計有5400余人次網格員、群眾代表參與評價,真正把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動力,切切實實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曲靖市沾益區在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緊緊融合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思路,積極探索實踐“我為群眾辦實事+網格化管理”工作機制,以“網格化管理”為基礎,讓“辦實事”這一抽象的概念有了實實在在的觸手和載體,通過以網格為單位充分征集社情民意、推動實事在網格中辦理、由網格員來評價辦實事成效,真正讓黨史學習教育的成效覆蓋到全區家家戶戶和每一名黨員干部身邊,讓群眾的每一件憂心事、煩心事都有了解決的落腳點,真正實現“小網格有大作為”。(齊琦、何曼菲、蔣所昌、李鵬飛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