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中老鐵路上列車平穩運行 離不開他們的“錙銖必較”

葉傳增 曾智慧
2021年12月06日09:39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坐上列車,掏出一枚硬幣,立在窗台上。

時速160公裡的車窗外,樹木飛速“后退”,窗台上的硬幣卻紋絲不動。“1、2、3……”圍觀者在心裡默念。20秒過去,硬幣依然挺立。

“它能立多久?”有人問。

“不轉彎、不爬坡,能一直立著。”一旁的乘務員笑道。

掏出硬幣立在列車窗台上,看看硬幣會不會倒,這是許多人在試乘中老鐵路時的必打卡項目。

你知道這背后的緣由嗎?飛馳的列車上硬幣屹立不倒,得益於一個數值——軌道質量指數(TQI)。

TQI是對鐵路軌道結構軌距、水平、高低、軌向等7個項目的綜合評價,值越小,說明軌道越平直,列車行駛越平穩。一般的普速列車,數值大都在7左右,而中老鐵路的軌道質量指數,達到了2.5的極低值。

高標准離不開建設者們的精益求精。新建線路會存在一些肉眼觀測不出來的高低起伏或不平順的情況,列車高速運行時,哪怕隻有1毫米的誤差,都會影響乘客的舒適度。為了達到規定值,精調施工人員對每一根軌枕逐一校正,每天都在和零點幾毫米“較勁”。

“減0.3毫米、減0.4毫米、加0.1毫米……”軌道精調期間,普洱基礎設施段線路專修隊一工區班長周官鬆手持軌距尺,一步一彎腰,仔細測量軌道幾何尺寸,並在軌枕上標注軌距誤差,為改道作業人員提供精准的調整數值。

精調施工人員又被業界稱為鐵路“精調師”。作為“精調師”團隊的一員,周官鬆所在的普洱基礎設施段,約有150人參與軌道精調。“精調師”們每天連續作業10余個小時,日均步行2萬步,平均每天作業量3.2公裡,期間彎腰檢查上千次,人均調整軌道扣件1000余套,全力確保精調一處、優良一處、達標一處。

“精調作業受外界干擾較大,要避開材料車、渣土車等的進出時間,因此很多時候,施工隊伍干脆選擇在晚上干擾較少的時候作業。”周官鬆說。

毫厘必爭,錙銖必較。建設者們的兢兢業業、日夜奮戰,換來的是乘客乘坐列車時的舒適體驗。作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首條以中方為主投資建設、全線採用中國技術標准、使用中國設備並與中國鐵路網直接聯通的國際鐵路,“硬幣不倒”正是中老鐵路這條“一帶一路”標志性工程的一個“標志性”體現。

如果你有幸乘坐中老鐵路,在列車上親自體驗“硬幣不倒”的實驗,別忘了在心裡對默默奉獻的建設者們說一聲——“謝謝!”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