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柏楊遺孀張香華:理解中華文化要透過自己的思考

2021年11月30日08:36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柏楊遺孀張香華:理解中華文化要透過自己的思考

  柏楊與張香華

  因拒絕將柏楊著作《丑陋的中國人》摘文選入台灣地區中學一年級語文教材,82歲高齡的柏楊遺孀張香華,近日被推上風口浪尖。

  1920年生於河南開封的柏楊,曾笑稱自己是“歷經滄桑一老頭”。他以雜文聞名,還在歷史領域筆耕不輟。1983年,他開始著手翻譯《資治通鑒》,64歲,已有白發﹔待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千萬字洋洋大觀已成,73歲,白發滿頭﹔到最后一部《柏楊版通鑒紀事本末》完稿,已是21世紀初,十冊精裝版最近由東方出版社出版。

  2008年,柏楊去世,他的部分骨灰被安葬在故鄉河南的一處陵園,墓碑上題寫:“不為君王唱贊歌,隻為蒼生說人話。”

  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張香華說,柏楊盼望大家理解中華文化,但不要順著人家的嘴巴說,而應該透過自己的思考,直接認定。

  中青報·中青網:自2016年以來,你不斷收到柏楊作品進入台灣地區教科書的邀請,“擬邀”的都是哪些文章?

  張香華:之前不是《丑陋的中國人》的摘文,基本是柏老的一些雜文,因為我從來不接受,所以也從來不去分析他們的訴求。

  中青報·中青網:當時柏楊以“愛之深責之切”的態度寫《丑陋的中國人》,目標讀者是誰?

  張香華:目標讀者是當時的中國人和華人。

  柏楊出生在1920年,歷經了中國革命的風風雨雨。在暴風雨般的革命后,在柏楊當時的觀察下,一些文化陋習依然存在於很多人的行為當中。柏楊批判這些。恨天恨地,根是“恨鐵不成鋼”。柏楊是在盼望中國的奮飛、中國人的奮飛。

  中青報·中青網:那他寫書的目的達到了嗎?

  張香華:是否達到目的,是一個客觀的標准,不該由我來作主觀評價。柏楊寫這本書,是期待中國人開始反省。

  當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日新月異,看到大陸的開放、經濟的蓬勃、通訊的便捷和消費文化的爆發,當然,也看到新、舊時代不同的問題。我們一面驚喜,一面也憂心。

  中青報·中青網:世殊事異,書作為一個特定時代的記錄,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呼吁停止發行?

  張香華:柏楊生前說“當中國文明進步了,那就可以不要看這本書了”,意思是說當中國人不再沉溺於過去的封閉、保守、做事不實在的毛病裡,我們就會有新的目標要追求,這本書就應該廢掉。

  更重要的原因在於,現在民進黨無所不用其極,用一切方式辱華。此時更應該停止發行,才不會被民進黨利用其書名來辱華。民進黨當局在課綱中推行的“去中國化”,是在毀壞我們的民族。

  中青報·中青網:“中國文明進步”,現在到了這樣一個時刻嗎?

  張香華:是。《丑陋的中國人》1985年在台灣出版,距今已經30余年。當下的中國文明比30多年前已經進步了,比如,其他國家都沒有中國的扶貧工作做得這麼好﹔還有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中國的防控力度和國人的配合程度,讓我十分感動……所以,這本書現在就應該停止發行了。

  中青報·中青網: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柏楊當時為什麼選擇用白話文寫《資治通鑒》,而不是其他古代史書?

  張香華:柏老站在平民的立場上看待歷史,而不是站在帝王的立場上。

  選擇《資治通鑒》,是因為柏楊認為《通鑒》是中國最好的兩部史書之一(另一部是《史記》)。司馬光當初寫《資治通鑒》,主要是給帝王看的,而我們作為人民的一份子,同樣也可以將其當作一面鏡子,來了解歷史的發展,發掘更多的珍寶。

  《資治通鑒》不但可以作為現在的鏡子,當你想了解中國,了解中國人,了解中國的現在,了解中國現在為什麼成了這個狀態,要尋找它的根、它的源的時候,也要從中國歷史裡找——《資治通鑒》是最好的史書。

  中青報·中青網:對於歷史的書寫,不同時代會有不同的觀點,那不同時代的年輕人該如何選擇閱讀前人留下的史書呢?

  張香華:古代的史書,本意是寫給皇帝大臣看的,但到了今天,就應該是給所有人看,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取人生的經驗與借鑒。史書提供的觀點智慧,可以讓人做個“清明的第三者”,小至市井人事、大至國情世局,都可用大時空的角度冷靜檢查。

  在中國的每個時代,歷史都擔當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年輕一代更應重新發現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經典作品中的人文精神。當然,年輕人也應該知道古代中國的不足之處。在評價歷史事件的時候,我們應該用現代人的眼光去評價,否則,就沒有理由去譴責白起在長平坑殺降卒40萬了。

  中青報·中青網:《柏楊版通鑒紀事本末》是柏楊《資治通鑒》系列作品的最后一部,這套書有什麼獨特之處?

  張香華:中國人的歷史最久,歷史書也最多,但是許多中國人都害怕讀歷史,認為很枯燥。比如《資治通鑒》,是用1000年前的古文撰寫,生澀難懂,更沒有幾個人願意花費時間去看。柏楊用白話文翻譯后,又重編《資治通鑒》的體例,是希望能令它更加容易懂,並且趣味盎然。

  在柏楊的《資治通鑒》系列作品中,《柏楊版通鑒紀事本末》相比《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體例不同,更連貫,更易讀,想入門《通鑒》所描繪的中國歷史,更加容易。

  中青報·中青網:柏楊先生生前對青年學習歷史,有什麼建議?

  張香華:柏楊非常推重《資治通鑒》,紐約大學教授唐德剛先生也稱之為“一書定天下”。從這套書中,我們可以透過種種事跡,去學習判斷、審視我們的民族、生活,並幫助我們展望未來。

  在柏楊看來,中華文化有它的優美之處,但並不是全都優美。柏楊希望現代人在了解傳統文化之后,進一步分辨什麼是優美的,什麼是不優美的。凡是不優美的,都該拋棄廢除。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