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單霽翔:中國已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

2021年11月22日08:52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小字號

“世界遺產的數量多少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中國民眾對待文化遺產的認識發生了轉變,我們已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21日說。

當天,單霽翔在重慶大足以“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為題作主旨演講,向現場觀眾講述中國遺產保護和申報世界遺產的歷程,並分享故宮博物院在文物保護中所採取的改革措施和實踐經驗。

單霽翔說,過去,文物保護所保護的是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等靜態的東西,而這些在今天只是被研究和觀賞的對象﹔現在,文化遺產保護還要保護那些動態的東西,比如居住在古村落、民族村寨、江南水鄉的人們,以及傳統民居、工業遺產和老字號,它們寄托一代人的鄉愁,應該也列入保護。

此外,過去文物保護隻保護物質要素,如今還要保護文化遺產的非物質要素,比如傣族潑水節、漢族過年習俗等。單霽翔認為,過去的古董文玩重視物質要素,而文物重視文化要素,現在的文化遺產重視精神要素,從物質到文化再到精神,這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所以文化遺產保護不再是政府專利,更不是文物部門專利,它是億萬民眾共同的事業,每個人都有參與文物保護的權利和責任。

“文物得不到修復時它們是沒有尊嚴的,隻有修復以后展示出來,它們才會光彩照人。”單霽翔表示,文物隻有被人們看到才會被修復得有尊嚴,而有尊嚴的文化遺產才能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讓文物活起來,是今天文化和城市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

“如今時代不同了,我們僅用傳統工藝進行修繕是不夠的,還要加上科學技術。”單霽翔說,文物不是修得越新越好,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掌握它歷朝歷代的生命歷程,這就像人得了病,到醫院裡大夫不會上來就打針吃藥,一定會先診斷再治療,“我們對待文物也一定要先診斷再修復”。

今年上半年,《萬裡走單騎——遺產裡的中國》第一季圓滿收官,由單霽翔領銜的團隊帶領觀眾探訪了10處世界遺產及2處正申報預備名單中的遺產地,記錄文物工作者的守望擔當,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單霽翔說,“我們就用這樣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對中國人講,也對外國人講。”(梁欽卿)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