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成都:杜甫門口的萬裡船,駛入一個錦官城

2021年11月19日08:5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成都:杜甫門口的萬裡船,駛入一個錦官城

翻開中國地形圖,我們會發現,成都位於我國西南地區的四川盆地,地理上十分封閉:北邊是大巴山脈,東邊是巫山山脈,西邊是青藏高原,南邊是雲貴高原。自古以來,交通就十分不利。李白的一首《蜀道難》,“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給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追溯起來,成都城市的崛起源於都江堰工程的建設。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工程是一個兼有防洪、灌溉、供水、航運等多種功能的綜合性樞紐工程。它的建成,使成都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府之國”。《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而成都,不隻有都江堰。

站在萬裡橋,看到杜甫門口的東吳船

很多朋友都熟悉大詩人杜甫的一首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當時(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一家避安史之亂來到成都,在朋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萬裡橋東邊不遠的浣花溪畔籌建茅屋草堂。次年春,茅屋落成,稱“成都草堂”。

這首詩創作於草堂剛剛落成、乍暖還寒的初春時節。杜甫身居草堂,可以看到不遠處的萬裡橋邊,帆檣林立,停泊著不少來自或將要發往萬裡之外的吳地的船舶。唐代成都就能直接與萬裡之外的東吳、也就是長江下游的建業(今南京)通航。其實,早在都江堰工程完成后,成都就成了長江上游的水運中心。萬裡橋的得名就可以說明這一點。

據《三國志》記載,三國后期,關羽大意失荊州,被吳國殺害。劉備率大軍攻吳又大敗,兩國關系降到冰點。諸葛亮認為,蜀漢雖號稱天府,十分富庶,卻不足以單獨與佔據黃河流域的曹魏相抗衡,必須連吳抗魏,才能圖存。

為了和東吳搞好關系,225年,諸葛亮派機智善辯的費祎出使吳國。諸葛亮親自為費祎送行,費祎也深知諸葛亮的心思。在將要登舟之時,他站在橋頭,握住諸葛亮的手說,“萬裡之路,始於此橋”(李吉甫《元和郡縣志》)。

費祎從成都出發,進入岷江,再沿岷江進入長江,沿長江東下,直達吳國都城建業。見到孫權后,費祎深入剖析了吳蜀聯合抗曹的必要性,得到東吳的認同。此后雙方恢復友好關系,沿長江往來不斷,諸葛亮為費祎送行的那座橋就被命名為萬裡橋了。到了唐朝,萬裡橋畔,酒店林立,游人如織,是一個繁華的市井空間,正是當年杜甫看到的情景。

蜀錦濯出了一座錦官城

杜甫在成都還留下了另外一首很有名的詩《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為什麼把成都稱作錦官城呢?

成都平原盛產桑蠶,織錦業發展很早。到了漢代,在成都笮橋南岸有個錦官城,是政府設立的專門負責織錦業務的地方官居住和出產蜀錦的地方,是成都的工業區。蜀錦織造工藝流程中有一道重要程序,就是在流經城南的流江水中“濯錦”,即漂洗半成品的蜀錦。用江水漂洗過的蜀錦顏色鮮艷明麗,十分漂亮。所以,成都人干脆把流經城南的一段江水稱作“濯錦江”,簡稱“錦江”。再后來,成都也就被稱為錦城、錦官城了。

錦是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用染色的熟絲線織成,是絲織品裡的精品。唐朝時期,蜀錦進入發展的又一個高潮,成為向朝廷的貢品。

根據《蜀中廣記》卷67,唐中宗特別寵愛安樂公主,公主出嫁時,中宗給她大量珍貴的陪嫁,其中包括特意為其定制的一件蜀錦裙子“單絲碧羅籠裙”。這條裙子由細如發絲的金線織成花鳥,鳥的眼睛、鼻子、嘴巴、羽毛等都栩栩如生。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魯番進行考古發掘時,一個貴族古墓群出土了大量織錦。經鑒定,這些織錦的年代屬於南北朝到唐朝之間,而且絕大多數是蜀錦,這成為陸上絲綢之路上蜀錦大量流通的重要証據。而且,蜀錦還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行銷海外,日本的博物館裡就保存有唐代蜀錦。

亡國之君創造了春聯與官箴

歷史上,成都先后成為古蜀國,三國時期的蜀漢,五代十國時期的前蜀、后蜀等割據王朝的都城,還一度成為唐王朝的陪都。在此過程中,成都為中華文明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很大,除了都江堰工程、蜀錦之外,其他的比如,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我國最早的紙幣——交子、中國文化遺產的標志——太陽神鳥等,都出自成都。

就連被史家看作亡國之君的后蜀國君孟昶,也給后世留下兩樣珍品:一樣是春聯,另一樣則是官箴。

我國最早的春聯可能出自孟昶之手。《宋史》記載,后蜀時期,每到除夕,孟昶都讓翰林學士在桃符上題寫一些吉祥如意的迎新文辭,在新年開始的這一天,把桃符挂在后宮寢殿的大門兩邊。

在后蜀被北宋滅亡的前一年(964)年末,北宋大軍將要兵臨城下的消息已經傳開,但為了穩定軍心民心,孟昶還是照例讓翰林們題寫桃符迎接新年。翰林學士幸寅遜等早已如驚弓之鳥,人心惶惶,絞盡腦汁想出來的詞都被孟昶否定了。

最后,孟昶命人拿筆墨,略一思索,在桃符上寫下了這樣一幅春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平仄押韻,對仗工整,用詞貼切,滿含吉慶,充分顯示出孟昶的才華,跟我們今天的春聯十分相似。這幅聯語也被看作我國有史可考的第一副真正意義上的春聯。

再說官箴。在今天河南開封的開封府,也就是當年包拯審案辦公的地方,有一塊顯眼的大石頭,刻著16個字: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這是從宋朝留下來的“官箴”,豎立在全國各府、州、縣衙門裡,時時告誡地方官要一心奉公,上對得起蒼天、皇帝,下對得起黎民百姓。因為刻在石頭上,所以也叫“戒石銘”。

這16字銘文最初出自誰的手呢?還是孟昶。孟昶認為,吏治乃是治國根本,在位前期曾下大力氣整頓吏治。為了誡勉地方官,孟昶特意寫了一道特殊的“官箴”詔書,頒行全國,告誡地方官。這段“官箴”詔書總共有24句話,其中就包括“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百姓易虐,上天難欺”。

后蜀被北宋滅亡后,一些文獻資料也同時被搜羅到了北宋都城開封。當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查閱到孟昶的這份“官箴”詔書時,很受感動,也覺得十分可取,所以,特意摘出其中這四句話,作為宋朝的“官箴”,頒行全國各府、州、縣衙門,成了宋朝的“戒石銘”。

(程遂營  作者系河南大學教授,《百家講壇》“六大古都”“黃河上的古都”“絲路上的古城”主講人)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