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嵩明:擴大“朋友圈” 提升點贊面

一個國家級園區、兩個省級園區,經歷數十載發展,聚集了2400余戶非公企業,貢獻了嵩明縣60%以上的經濟體量。
面對“面廣量大,類型多樣”的非公企業,如何推動黨建和企業發展相融共進,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嵩明縣有自己的“秘訣”。
嵌入與內生,引領與服務,協同與融合,不當“花瓶”,不做“擺設”。嵩明立足園區發展特色,以黨建引領非公企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擴大黨建“朋友圈”,逐步形成楊林經開區產業聯盟、職教新城校地聯動共建、省花卉園區示范引領幫帶的黨建新格局。
“紅色引擎”同發展
去年1月29日,在楊林經開區內,某方便食品有限公司停工多時的生產線再次運轉起來。這是疫情發生后,該公司進行的首次復工演練,雖然距離擬定的正式復工還有23個小時,但公司黨組織的“紅色引擎”卻早已開啟。
“請組織放心,保証完成任務!”某方便食品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王偉在接到園區防疫應急指揮部工作人員的電話通知后表態。為確保制面工廠順利復產,保障全省民生物資供應,他帶領公司品管處制程組4名黨員組成黨員突擊隊,第一時間到崗。隨后,支部16名黨員成為復工復產的“急先鋒”。員工健康數據統計、車間環境消毒檢核、實時疫情和政策通報……黨員的責任感和先鋒作用在這一刻發揮得淋漓盡致。
疫情防控期間,楊林經開區非公黨委指導56家企業設立黨員先鋒模范崗,將堡壘建在最前沿,讓黨旗飄揚在防疫一線。“將來,也許人們會忘記這次疫情,但一定不會忘記,至暗時刻企業自救的魄力,‘兩新’黨組織的擔當,以及困境帶來的啟示。”園區非公企業黨委負責人說。
作為楊林經開區第一批建立的食品藥品飲料產業黨建聯盟成員之一,某方便食品有限公司的產能和銷量在疫情期間不減反增,創下了逆勢增長的奇跡。“我們通過產業聯盟輪流牽頭組織黨建活動,交流經驗,共享資源,相互‘點贊’。”王偉表示,在黨建引領下,產業聯盟黨旗紅、路子正、事業興,吸引企業業主合作發展。
“群治模式”促和諧
“建校即建城”是嵩明職教新城一直秉持的發展理念。如今轄區常住人口超15萬,擁有18所大中小學、幼兒園,各類大型活動頻繁開展,居民小區和房地產項目眾多,周邊多條高速公路交錯縱橫,人流車流高度集聚,社會治理壓力大。
今年2月,文苑社區作為嵩明職教新城首個城市社區挂牌成立。社區成立后,積極推動建立駐區高校黨組織、“雙報到”黨組織、“紅色物業”、社會組織、志願服務組織和廣大黨員群眾多方參與、多方聯動的“群治模式”,探索出嵩明職教新城社會治理的新模式。
半年來,“四點半課堂”“周末興趣班”廣受轄區家長和學生好評﹔12所院校實現了校園內部防控“處處有視頻、校內無盲點”,有效預防了違法犯罪,提升相關案件處理實效﹔周邊88家旅店、8家網吧整治整改到位,旅店、網吧安全有序、規范經營。領秀知識城、御景新城、管委會公租房小區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建成“智慧安防小區”,綜合提升人防、物防、技防水平﹔通過“按單點菜”,建立省教育廳、入駐院校、嵩明縣、職教新城互通交流、共同處置的溝通機制。
“我們要將各方資源凝聚成社區治理的‘一股繩’,為職教新城經濟、文化、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文苑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李雲霞表示。
“以花為媒”共受益
昆明某園藝有限公司位於省花卉示范園區內,其母公司是亞洲最大的花卉生產商之一。在嵩明縣新一輪“兩新”組織摸底排查過程中,園區非公企業黨委得知該公司有不少“隱形黨員”。
在與出資人反復宣傳溝通后,嵩明縣“兩新”組織黨工委認真籌備,最終促成了全縣首家外資企業黨支部成立,讓外企裡的黨員們找到了“家”。“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公司優秀的員工不一定是中共黨員,但中共黨員一定是優秀員工。”昆明某園藝有限公司外方負責人表示,黨員的一言一行,為企業營造了積極向上的氛圍。
面對30多家國內外知名花卉企業,園區非公企業黨委主動融入企業發展,將懂黨建、熟業務的中層干部選派到非公企業中擔任黨建工作指導員,每月定期走訪,抓好企業用水、用電、用地、用工等服務溝通協調工作。“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將黨員能人聚在產業鏈上,讓農民富在產業鏈上”成為園區的工作思路。
“我們要‘以花為媒’,服務好園區內的花卉企業,帶動周邊群眾致富。”園區非公企業黨委與附近村黨組織“交朋友”“共商量”,以土地入股、保本分紅等多種形式延伸現代農業產業鏈,採用“工資+地租”創新助農致富模式,發展集體經濟產業,把黨員和群眾結成創業致富的聯合體,帶動7000多人就業。
蓮發藕生,必有其根。黨建沒有所有制之分,隻有領域之別。在嵩明,全縣55家外資企業,黨組織覆蓋率近30%。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像抓研發一樣抓黨建”,企業與員工成為命運和事業共同體,這是企業的榮耀,也是黨建工作的生動體現。(夏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