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些感人的勵志大學生說起

【新聞隨筆】
這兩天,清華大學出了一位感動輿論的勵志大學生。清華大學(網站)“樹洞”裡流出一篇帖子,文章講述了一位貧苦大學生的求學歷程:他一個月隻花400元,所有花錢的班級活動都不參加,同學吃西瓜、喝飲料時,他隻能默默喝水……好在,他的人生迎來了轉機,而且資助了4個孩子。
無獨有偶,不久前也出現了一位類似情況的學生,引發公眾廣泛關注。現在已是教授的肖清和,他10年前的博士論文后記被翻了出來。這篇后記筆觸動人,講述自己如何從貧窮的山村一步步考進北大。他的筆下,絲毫沒有回避封閉、保守的鄉土生活帶給他的沉重體驗和因為貧窮受到的冷眼,讓圍觀的人們感到心酸。
不過,他們都是幸運的。他們考進了最好的大學,並且在與貧窮抗爭的過程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貧窮帶來的壓力,恐怕隻有親身經歷者才能深刻體會,這不只是物質匱乏,更是一種全方位的精神壓迫。在這種境遇之下,一個人能不能重建人生觀,很多時候得靠“悟”,用知識與體認,把被貧窮限制的精神世界豐滿起來。
之所以說他們幸運,也在於過程中他們幾乎憑一己之力就想通了很多事,沒有因貧窮而產生心理障礙。在他們的描述中,似乎都沒有接受過什麼專業的心理疏導,少有在關鍵時刻的心理干預。大學之后的周遭環境,似乎心照不宣地回避了這種貧富差距。如何理解這種現實,往往得看個人的悟性。
對於很多人來說,大學是社會化的第一步,人踏出了原本的狹小區域,由此有了更大范圍的比較,涉及外貌、家庭、技能、見識、性格等。對這些差異以及差異形成的原因,如果中學甚至大學並沒有相應課程予以解釋,肯定會讓許多學生百思不得其解。
很多人未必如上述兩位學生那般幸運,他們並沒有強大的人格去對抗環境,相反,貧窮很多時候帶來的是敏感、多疑、乖戾或是報復性的補償心理,是日后在職場與生活中帶有張力的人際關系。這與未來從事何種工作無關,性格上的印記,不是那麼容易抹去。
這些勵志大學生,他們最終戰勝了貧窮——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層面。但是,那些被貧困“戰勝”甚至“征服”了的人又如何呢?他們畢業之后以何種狀態進入了社會?他們的人生軌跡又是怎樣的?
近日有一則新聞獲得了不小的關注。教育部明確將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類似的舉措是必要的,大學生的心理狀態應該被更多關注。
提起大學,或許多數人的印象是美好的、彩色的,但也不用回避,也會有人的生活是壓抑的、灰暗的。那些並不理想的狀況,我們應該和學生們講清楚,心理上的糾結,應該幫他們排解,至少也可以告訴他們,他們並不孤單。 (作者:王子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