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曼恩:學史力行,建設美麗幸福鄉村

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遮鎮,有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典型傣族村寨,也是勐遮鎮人口最多的一個村民小組——曼恩村民小組。
今年以來,曼恩村民小組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引領,把黨史學習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紅色引擎”,發揮黨建“五帶”作用,著力打造“五好”美麗幸福村,2019年被評為“縣級文明村”,2020年被評為“州級文明村”,2021年被評為州級“先進基層黨組織”。
書記帶富,民族特色產業好
1999年,曼恩村原黨支部書記岩坎管發揮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特長,制作水泥花、鐵藝、民族浮雕手工技藝品,成了曼恩村的致富帶頭人﹔2009年,岩坎管被列為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在他的帶領下,全體村民團結一心,挖掘探索傣家傳統文化和民間技藝,組建曼恩傣家工藝建筑隊,並將這一技藝發揚光大。目前,曼恩村小組有專門建造傣族特色建筑的工藝建筑隊10支200余人,從事水泥花生產30戶,銀飾品鑄造7戶20余人,鐵塔花雕隊10戶,每年僅特色手工藝收入就達500萬元以上。曼恩村的“傣族雕塑”銷至普洱、臨滄,並出口緬甸、老撾等東南亞國家,成為國內外聞名的“雕塑村”。
黨員帶頭,美麗宜居生態好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農村人居環境薄弱環節為突破口,聚焦“七改”補齊基礎短板,實施“三清”優化村寨環境。劃分11個黨員衛生責任區,每個責任區由2至3名黨員牽頭,定期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對責任區內的生活垃圾、建筑材料和堆積物進行清理。制定村庄清掃保潔制度,由老年協會負責村內日常保潔。配套完善村內基礎設施,全村飲水安全有了保障,衛生戶廁全面普及,入戶道路寬敞通暢。調動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等不靠不要,投工投勞建設村內綠化,打造花園式傣寨。現在的曼恩村民小組家家傣樓前繁花錦簇,瓜果滿枝,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善,營造了干淨、整潔、有序的宜居環境。
干部帶動,文明和諧鄉風好
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民族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小組黨支部、黨員和村組干部帶頭開展移風易俗,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將過去每逢傳統節日、婚喪嫁娶在家中連擺三天宴席款待賓客,改為集中在村內固定場所籌辦一天,極大地減輕了村民的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通過經常性組織開展思想教育、道德規范學習,深入開展文化體育活動和“建文明村寨、做文明村民”“十星級文明戶”評選,創建“文明村”“五好村”,引導人人愛家園、愛家庭、愛勞動,踐行文明健康生產生活方式,村民精神風貌得到大幅提升,呈現了文明和諧的新風尚。
隊伍帶路,共建共享治理好
成立群防群治護村先鋒隊,由5名黨員牽頭,分成5個小組,每天輪流值守巡邏。建立黨員聯系戶工作機制,1名黨員聯系4至5戶群眾,採取“勤走、勤問、勤聽”的工作方法,全面掌握本村寨情況,用“真心、熱心、細心、耐心”的工作態度,拉近聯系群眾的距離,黨群干群關系和諧融洽。將生態環境保護、人居環境提升、掃黑除惡、孝老愛親、節儉操辦紅白喜事等內容寫進《村規民約》,制定“曼恩是我家,治理靠大家”的村訓,引導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約束,實現“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綜合治理新格局。
支部帶領,多元發展生活好
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開展土地綜合規劃整治,新增205畝集體土地,實現集體經濟收入達26萬元/年,打通了資源變資產的渠道,增強了黨支部戰斗力、凝聚力、創造力。堅持因地制宜選擇產業,彰顯產業的比較優勢和地域特色,實現村民靈活就業,走出一條以傣族雕塑為主,以鐵藝制作、茶葉加工、美食燒烤、竹器編織、民間傣醫等多產業發展模式。村內從事茶葉加工7戶20余人,百余名村民進入茶廠就業。2戶民間草醫積極傳承和發展傣醫學,教授學徒10余人,每年收入達40余萬元。通過多產業發展、多條腿走路、多渠道增收,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曼恩村民小組將持續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推進鄉村振興的行動和舉措,以產業興旺為重點,生態宜居為抓手,治理有效為基礎,生活富裕為根本,走出一條新時代傣鄉農村小康路、生態路、幸福路……(劉啟虹、岩溫香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