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深夜叩開山門,踏入宋元中國的“煉鐵場”

2021年10月26日09:0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深夜叩開山門,踏入宋元中國的“煉鐵場”

  2019年10月,李佳勝在踏查青洋村古道、礦洞。作者供圖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即為22個遺產點之一。作為這一盛事的親歷者,我與有榮焉。

  ——————————

  考古學者大概擁有三個工作場地:一是用以思考學習的書齋,二是田野考古的現場,現在還需要加上高科技實驗室﹔而最不可或缺的,當屬田野考古。因為抱著對歷史寬泛的興趣,我大學選擇了考古專業。我的田野經歷也不算豐富,隻在大三上學期參加本科生田野考古實習。

  田野實習被認為是考古學生的一道分水嶺,我當時四體不勤、一頭霧水,在發掘工地一半時間用在刮探方,另一半時間在四處張望,盼著老師和技工師傅過來幫忙。幸好老師照顧、同學友好,和他們討論著眼前的遺跡,就像高中討論作業一樣,隻不過這次沒有了標准答案。但我發現,考古是有趣味的,仍有廣闊的未知值得去探索,於是后來又選擇攻讀考古專業的研究生。

  2019年10月,我來到福建泉州安溪的下草埔遺址,參加考古發掘工作。這是一處宋元時期的冶鐵遺址,青洋村及周邊地區,即是《元豐九域志》《宋會要輯稿》《續資治通鑒長編》惜字如金記載著的“青陽鐵場”。

  冶鐵遺址屬於手工業考古的研究范圍,在歷史時期考古的學科框架中,城市考古、墓葬考古、手工業考古是三個主要板塊。我之前的興趣點多側重於墓葬考古及古代的葬俗研究,當然也學習過冶金考古、科技考古的課程,但隻能說是掌握了一些基礎知識。

  硬著頭皮接下任務,從學院資料室內借出了必要的參考資料,我便和兩個同學帶著無人機、測繪工具先行抵達。當時青洋村內的公路還在修,為了防止大車壓壞剛鋪好的路面,山門緊閉。我們到達村口已是半夜,負責看守山門的村干部已經回家睡覺,我們輾轉聯系托人開門,才到了駐地。

  第二天,我們便開始了青洋村內保留的古道、祠堂、冶鐵遺址點、採礦遺址點的調查工作,並走訪村內老人,收集民間傳說,試圖從人類學的角度找到一些有用的資料。接下來的一個禮拜,我們3個人在田野調查、測繪、拍照中度過。下草埔遺址位於青洋村東南的山地,剛下過雨的草甸積滿了水,一腳踩下去帶起泥,鞋子重了好幾分,近處一山腰的梯田上蘆葦茂盛,隨風搖擺。

  田野考古學的經驗是有地域性的,之前我在黃土高原的田野實習學會的認土技巧,碰到福建地區的紅壤已經有些水土不服,再加上冶煉遺址不同於尋常聚落,手工業生產的廢料被不斷地堆砌、平整,讓地層判斷變得十分困難。

  2019年12月中旬的一天,隊員在清理探方地層時發現了兩個質地堅硬、不同尋常的遺跡現象,其豎直向下延伸的形態,令人聯想到陶窯的部分特征,結合現場情況來看,應該就是煉爐的上部爐頸的殘存部分。這時,考古隊員都從自己分屬的探方中圍了過來,興奮地討論后續的工作計劃。最終,我們完整清理出了一處兩座相連的深地穴小高爐式塊煉爐,該爐型結構在國內尚屬罕見。在2020年第二個發掘季中,我們又在遺址內發現了3座煉爐、1座鍛造爐。

  下草埔遺址背后所代表的宋元時期的安溪冶鐵手工業,深處山地之間,卻是海洋貿易的回響。遺址背靠的五閬山,相傳站在山頂能看到遠處的海浪,故又名“浪來”。中華民族的海洋性,閃爍在泉州的每一寸土地上。

  經過近10年的考古專業學習和田野工作,我愈發信服考古學家俞偉超先生所說的“所有考古工作歸根結底的目的都是在探索人”。考古學所面對的材料是物質遺存,思考的是物背后的人的行為。在奔流的歷史長河中,考古學者是逆流而上叩問源頭的魚兒。揭開地層,觸摸器物,透過目鏡,發現過去。

  在考古學的田野裡,我們被賦予了這樣的機會:到漠北回望游牧民族的足跡,下五洋探尋沉舟側畔的故夢,越過蔥嶺聆聽絲路的駝鈴,在中原大地追索最早的中國。在考古學豐饒的饋贈下,我們也承擔了讓沉默不言的考古遺存說出自己故事的使命,期待著能將歷史上那些不見經傳的人們帶回我們眼前,令他們的面目不再模糊。(李佳勝  作者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專業博士生)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