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創新傳統文化的視聽表達(藝海觀瀾)

梁君健
2021年10月26日09: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創新傳統文化的視聽表達(藝海觀瀾)

  傳統節日已經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契機。今年幾台中秋晚會,為創新傳統文化的視聽表達提供了有益參考

  中秋是闔家團圓的傳統節日。今年各大視聽平台推出的中秋晚會上,傳統文化成為主要創意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秋晚會在舞台設計上以流水、小橋、亭台、桂樹等傳統元素營造出意境悠遠的表演空間,河南衛視《中秋奇妙游》、陝西衛視《送你一個長安》和嗶哩嗶哩視頻網站《花好月圓會》等也都創造性地使用傳統元素,視聽效果令人耳目一新。這集中體現了近年來文化類節目創作的共同特點和趨勢。

  舞台邏輯側重現場觀演效果,視聽邏輯側重最終媒介呈現效果。相比於以往舞台直播或轉播,在今年大多數中秋晚會創作中,視聽邏輯替代了舞台邏輯,成為節目的創意基礎,觀眾直觀感受到“在屏幕上看效果更好”。由於拍攝現場已經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現場觀眾,以往以舞台效果為基准設計的燈光、舞美、服裝、主持人走位和電視轉播機位等,就可圍繞最終媒介呈現效果進行重構。於是,主持人從節目播報員變成了故事敘述人和不同表演時空的串聯者。轉播機位更多圍繞表演動作進行更復雜的移動鏡頭設計,能夠充分凸顯表演、服飾、置景本身的美學特質。

  邏輯更新帶來傳統文化表現方式的不同。在影視化服化道和視聽語言助力下,傳統文化呈現方式日益多樣。河南衛視今年中秋晚會節目《戲韻》等延續了影視化呈現風格,一條時長5分鐘的長鏡頭,帶領觀眾跟隨主角唐曉月走進后台,領略一系列傳統戲曲相關非遺項目及其傳承人風採,直到飾演二郎神的演員上台,才切換為戲台上的正式表演。過去,戲曲唱段多以舞台形式呈現,基於視聽邏輯創新后,不僅融入整台晚會的故事裡,而且台前幕后、衣箱妝容都得到細致呈現,對傳統文化的表達更加立體多元、巧妙得當。

  媒體融合為傳統文化當代轉化提供了有效手段。順應互聯網傳播規律,晚會創作者統籌調用現場舞美、實景道具、增強現實、視頻畫面等,推動晚會演出向情境化、景觀化方向發展。內容和形式的不同要素借助融媒體技術,實現拼貼與疊加,增加了節目的文化內涵。歌曲《萬疆》演唱者在古畫《秋山草堂圖》《東山草堂圖》《仿黃鶴山樵山水圖》中穿行,曲詞與畫意深度融合,帶來“人在畫中游”的唯美觀感。

  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要素的融合,也推動了轉化創新。詩詞、書畫、戲曲、皮影等藝術與現代流行元素相交融,更加具有時代感。嗶哩嗶哩視頻網站中秋晚會節目《把酒問月》在社交平台廣為流傳。節目服飾參考敦煌藝術研究者范文藻、常沙娜臨摹的五代時期敦煌造像,音樂則使用了考古學家和音樂學家根據敦煌壁畫拓印譜提取的基本旋律。節目沒有滿足於介紹歷史知識、呈現文物原貌,而是參考一些影視劇中“花車斗彩”場景,設計出一套虛擬場景統攝傳統要素和當代形式,作曲家、歌手、舞者、視頻創作者,在融合性表演情境中共同參與傳承創新。

  我們注意到,傳統節日已經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契機。今年幾台中秋晚會,為創新傳統文化的視聽表達提供了有益參考。當前,主流媒體和各大視聽平台正在發揮各自優勢,吸納各方創作力量,形成文化傳承創新的有效主體,探尋高質量傳承創新道路,未來值得期待。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