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西盟:佤山歌舞“跳出”致富路

雲南省西盟縣是全國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誕生地。近年來,西盟縣結合佤族人民能歌善舞的實際,積極打造“佤山歌舞”勞務品牌,帶領老百姓“跳出”了一條致富路。
從原始社會末期一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的西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活化石”,被譽為“人類童年”,大量的神話史詩、詩歌諺語、服飾歌舞、民居習俗都是祖國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為西盟縣打造“佤山歌舞”勞務品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西盟縣依靠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緊緊圍繞西盟文化旅游與“佤山歌舞”勞務品牌融合發展戰略,堅持規劃引導,突出品牌創建,著力打造“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狂歡佤部落”“木鼓之鄉”文化品牌,在全面提升旅游品質、培育壯大民族文化產業的同時,努力培育和發展佤族歌舞。
西盟縣緊扣“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群眾參與”,深入開展“先鋒強志”素質提升工程,形成了“黨建引領+技能培訓+勞務輸出”的“三位一體”就業輸出勞務保障體系,有效提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技能水平,著力打造一支技藝精湛、素質過硬、收入可觀的“佤山歌舞”勞務品牌隊伍,為助推西盟縣經濟社會發展、民族文化傳承以及打響邊疆民族縣知名度作出了貢獻。
2014年8月,西盟縣佤族原生態歌舞劇《佤部落》赴國家大劇院演出獲得圓滿成功,西盟縣民族文化工作隊成為全國首個登上中國最高藝術殿堂的縣級民族文化工作隊。如今,西盟佤山歌舞表演隊遍布省內外大中小城市從事景區歌舞表演,在深圳“世界之窗”、雲南民族村、北京歡樂谷,上海、廣州等地都有佤族歌舞表演隊。
2020年,以扶貧工作為題材的音樂劇《阿佤人民再唱新歌》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評為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台藝術作品﹔2021年3月在雲南藝術學院試驗劇場首演﹔10月9日至10日,在北京民族劇院成功演出,均得到觀眾的認可,好評如潮。
截至目前,西盟縣共組織開展佤族歌舞表演培訓2200余人次,全縣共有2000余名青年在省內外各類景區、景點從事歌舞文藝表演就業,每年帶動全縣經濟增收大約在1.2億元以上,在傳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時進一步夯實了“西盟歌舞”勞務品牌,走出了一條民族特色產業轉移就業的致富道路。(羅恆祿 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