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洱源鄭家庄:黨建聚民心 民主促和諧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鄭家庄村遠近聞名。
一個僅100多戶500多人的多民族聚居村,為何能獲得那麼多國字號榮譽?堅持黨的領導是根本。
正是在黨的領導下,鄭家庄的各族群眾緊跟時代步伐,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村民在公園跳舞。人民網 李發興攝
“我們的‘領頭羊’就很強!”
車行至鄭家庄,秋高氣爽,天藍雲白。一下車,微風拂面,讓人神清氣爽。
沿平整的主干道進村,道路干淨清爽,兩側青瓦白牆,綠樹紅花,房前屋后是各民族相結合的精美民族牆壁彩繪。
一行人被一戶人家門口停放著的一輛小推車吸引,“村裡主干道,每家掃一天,掃完(把推車)推到下一家門口。”解說員說。
原來,為保持村裡干淨整潔,也為調動村民積極性,多年前,村黨支部制定了每戶打掃一 天的策略,讓大伙共同參與村裡的環境整治,愛護美好家園。
“有沒有不願意掃的?”記者欲挖掘新聞的矛盾沖突點。
“沒有!”解說員很干脆地阻斷了記者的好奇心,“大家都樂於干,相互間還會比賽,看哪家掃得更干淨。”
村民們的這種覺悟,和黨支部的引領分不開。而黨支部強不強,還得看“領頭羊”。
“我們的‘領頭羊’就很強!”村民們說。
“領頭羊”名叫何國祥,是一名藏族漢子,從1998年任村黨支部書記直到現在。
記者造訪時何國祥恰好不在,不過村民們的隻言片語還是拼湊起他的高大形象。
少年時期,何國祥跟著父親走南闖北做藥材生意,日子好起來后,他帶著村裡人一起做生意,教大伙識藥辨藥,共同走致富路。
村民王洪康算是何國祥的徒弟,當年家庭困難,十五六歲時就跟著何國祥一起到迪慶、麗江做藥材生意。這些年,王洪康日子富起來,還帶著村裡的10多人出去做藥材生意,做得好的年收入超過40萬元。
在何國祥影響下,全村各族群眾互幫互助,大伙像石榴籽一樣抱在一起,共同發展,一起致富,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超過1.5萬元。
因示范帶頭作用明顯,2014年,何國祥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稱號。
村裡的濕地公園。人民網 李發興攝
“本來想著希望不大,沒想到這麼順利”
“領頭羊”強,黨支部不會弱。
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后,何國祥和其他黨員從全村的產業發展、村容村貌改善、矛盾糾紛化解等方面入手,讓黨支部成為全村人的知心人、貼心人。
村裡有塊濕地公園,佔地33畝。記者造訪時,老人們在公園裡古色古香的亭子裡打牌下棋,其樂融融。
“幾年前,這裡是村民們的水田和宅基地。”村小組長楊秀弟說,這幾年村裡年輕人外出做生意,村裡老人多,咋讓老人有活動的地方,唱唱歌跳跳舞,村黨支部決定建一個濕地公園。
地址選好后,10戶黨員帶頭把自家的水田和宅基地貢獻出來,沒要一分錢補償。
“本來想著希望不大,沒想到這麼順利。”提起這件事,楊秀弟至今感動不已。
此后,村黨支部整合資金,建起濕地公園,老人們茶余飯后有了休閑去處。
黨員們帶頭奉獻,全村各族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眼看人心凝聚,黨支部順勢創新,建立“1+2+7”的民主議事制度,讓村民當家作主,依法依規治理民族事務。
“1”就是村黨支部書記,“2”就是2名村小組長,“7”就是7名村民代表。村裡的大事小事,都由10人組成的議事小組討論決定,重要的事,還要開全體村民大會。
今年6月,村裡從上級部門爭取到上百萬元的鄉村振興經費。這筆錢怎麼花?10個人在廣泛聽取村民意見后聚在一起商量。“村裡還有幾段路沒硬化,老年協會的圍牆該修修,這些錢可以拿開干這些,不夠的我們再想辦法。”楊秀弟在會上提議。大伙一致通過,簽字摁手印后形成決議。目前,這些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
因工作給力,2016年7月,鄭家庄村黨支部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鄭家庄。人民網 虎遵會攝
“我為全村守一周,全村為我守一年”
支部強了,村民們共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村裡老人多,村黨支部討論后組建了一支治安巡防隊,每戶出一名勞動力,多人一組,每組一周,在村內巡邏。基於此,20多年來,全村未發生一起刑事案件。
這種模式,被稱為“我為全村守一周,全村為我守一年”群防群治模式。
因為沒有案件,這些年來,巡防隊更像是一支助人的隊伍。2019年9月的一天晚上10點多,巡邏隊正在巡邏,聽到一戶人家的孩子生病,家裡隻有老人在,隊員們馬上開車把孩子送到醫院﹔有一年,隔壁村的一名殘疾人到村裡玩,不小心掉到水溝裡,巡邏隊員發現后趕緊救人……
矛盾糾紛啥的,村裡有威望的村民組成調解小組,參與矛盾糾紛調處,全村多年來保持“零上訪”紀錄,還曾被雲南省委省政府作為“依法治村一面旗”典型推廣。
作為多民族聚居村,各民族風俗習慣不同,所過節日各異。“大家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楊秀弟說,1995年,一些村民以中秋節這一傳統節日為契機,自發組織了一次團圓飯,並邀請其他村民參加,大伙其樂融融。
村黨支部因勢利導,組織各族群眾舉辦“中秋團圓飯”,推動村民們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認同。這幾年,“中秋團圓飯”規模越來越大,參與人數越來越多,不僅鄭家庄的村民參加,周邊村子的村民也會慕名前來,村民在“團圓飯”裡話鄉情、謀發展,架起了各民族之間的“連心橋”。
這頓“中秋團圓飯”,疫情前從未間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