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著名文藝理論家張文勛:願作春蠶永吐絲

程浩
2021年10月21日08:45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張文勛簡介

張文勛,1926年生於雲南洱源,1953年畢業於雲南大學文史系,雲南學界泰斗、雲南大學知名教授、著名文藝理論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內學術界享有盛譽的當代學者。曾任雲南大學中文系主任,兼任雲大學位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副會長、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常務理事、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西南邊疆民族經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雲南省詩詞學會會長等職務。

他曾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等榮譽,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出版編著《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論稿》《〈文心雕龍〉研究史》《詩詞審美》《華夏文化與審美意識》及《儒道佛美學思想探索》等十余部著作。主編《白族文學史》《民族文化學》和《滇文化與民族審美》等書。

張文勛教授。人民網 符皓攝

張文勛對母校雲南大學的寄語

希望雲南大學多出人才,多出名家,建樹雲南大學自己的品牌。
 

眼前的張文勛一臉慈祥,滿頭銀發像秋日的霜,笑起來時眼裡透著愛意,溫暖如春城昆明三四月的天氣,臉上的皺紋也瞬間從前額到眼角再到嘴角舒展開來。

張文勛,雲南大學知名教授、著名文藝理論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內學術界享有盛譽的當代學者。

即便身為雲南學界泰斗,但張文勛始終低調謙遜,問及一生中最得意的學術成果,他坦言沒有最得意的,“做學問是永無止境的”。

如今,邁向期頤之年的張文勛仍在學術道路上跋涉,“願作春蠶永吐絲”,他用詩表達態度。

張文勛教授。雲南大學供圖

讀書做學問  傳承榜樣的力量

1926年農歷六月,張文勛出生在大理洱源的一戶普通農家,他少年喪父,大哥從軍,大姐早嫁,從小便與母親相依為命。

5歲時,張文勛進入當地私塾發蒙讀書,初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1935年,村裡成立新式小學,他得以學習新文化。1941年,小學畢業后的張文勛考入洱源縣立初級中學,后來在大哥幫助下,繼續讀完高中。

1948年,張文勛被雲南大學文史系錄取。名師雲集的高等學府裡,他埋頭苦學,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和文藝理論著作,對文藝理論研究產生濃厚興趣。

雲南大學文史系當時分中文系和歷史系。1952年,著名學者劉堯民任文史系主任,其有深厚的國學功底,且很器重張文勛,這對后者日后學術研究產生很大影響。

另一位對張文勛產生較大影響的是被譽為“校勘大師”的劉文典。“我算是(劉文典)先生的關門弟子。上大學時,他講授的《文選學》對我以后研究中國古代文藝理論、文藝美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張文勛回憶說。

劉文典對張文勛的教導不止在上學期間。大學畢業后,因成績優異,張文勛留校任教,時任雲南大學校長的李廣田在校門外給劉文典開辟了一個杜甫研究室,請他給年輕教師上課。張文勛就在其中。

“先生告訴我們,讀書要讀原著,認字不能馬馬虎虎。”張文勛回憶說:“他在上課時還給我們講笑話,說有一個學生把“荀子”讀成“筍子”(繁體寫作“筍”),太丟人了。又有另外一個學生把《新華字典》隨時裝在口袋裡面,班上的同學就笑話他,說《新華字典》是小學生用的,大學生怎麼還用。先生說這個學生才是做學問的學生,不認識的字馬上查字典,就不會把‘荀子’念成‘筍子’了。”

因此,“我之后讀書做學問,字典是隨時放在身邊。”張文勛說,從先生那裡,他學到了如何讀古書、如何做學問。

張文勛教授。人民網 符皓攝

開啟探索道路  屐履聲聲涉書山

張文勛最終確定研究中國古代文論、古代文藝美學,起於1954年到1956年被推薦到北京大學進修文藝理論。

辦進修班的目的是為全國綜合性大學中文系培養一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教師。期間,張文勛以文會友,認識很多來自全國高校的教授,聽到許多前輩學者治學的軼聞趣事,又旁聽了時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楊晦先生的《文藝學引論》課,其中講到的《文心雕龍》《詩品》等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后來,張文勛到舊書店買到一本石印本《文心雕龍》,仔細閱讀后潘然頓悟,對中國有這樣高深的文學理論深感驚嘆。

“那兩年,我深深認識到,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最終要和中國實際結合。”張文勛說。從那時起,他把目光投向豐富多彩的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去發掘、弘揚我國古代優秀文化傳統,以期建立真正具有中國自己民族特色的嶄新的文藝理論。

研究方向確定后,張文勛開啟了學術探索道路,朝著目標邁進。

1956年9月,張文勛返回雲南大學后走上講台,為大學三四年級的學生講授《文學理論》,從此開始邊上課教學邊做學問。

上世紀60年代,躊躇滿志的張文勛發表了《我國古代文學理論家對文學藝術特征的認識》等有關古代文論的多篇論文。然而,正當他欲在所在領域有一番作為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他受到牽連,耗去一生中寶貴的十年時光。

雖處境艱難,但張文勛依然躲在陋室裡閱讀書籍,抄寫《說文解字》,寫下大量讀書札記,並開始寫作古典詩詞。

“文革”結束后,張文勛壓抑多年的學術熱情得以釋放。1979年,他被任命為雲南大學中文系主任。同年3月,雲南大學中文系受教育部委托,承辦全國高校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研討會,並在會上成立中國古代文論學會。

張文勛當選為學會常務理事,從此開始新的探索——以《文心雕龍》研究為核心,從中國古代重要文論著作的理論探討、道家老庄的美學思想、佛家的美學思想三個方面展開研究。

《〈文心雕龍〉探秘》《〈文心雕龍〉研究史》……此后,他以豐碩的“龍學”研究成果奠定了“龍學”大家的地位,之后因對儒道佛美學思想的獨到見解、對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現代詮釋而備受同行學者稱道。

張文勛。人民網 符皓攝

邁向期頤之年 仍將繼續走自己的路

張文勛是白族,他對民族文化的研究亦建樹頗多。

1958年9月,雲南省委宣傳部組織開展雲南民間文學調研工作,張文勛任大理白族文學調查隊隊長,率隊到大理、洱源、鶴慶、彌渡等地調研。1959年,由他擔任總編,並承擔書中多個章節寫作的《白族文學史》編寫完成后,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9年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在昆明召開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史編寫座談會,提出要修訂和完善《白族文學史》,張文勛任主編。從1980年開始,他再次調查收集資料,編寫《白族文學史》(修訂本)。

業界對《白族文學史》的評價很高,《白族文學史》因此曾獲“1979至1989年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成果優秀著作獎”和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頒發的“特別獎”。

1990年,雲南大學中國西南邊疆民族經濟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張文勛出任中心主任。中心成立后,張文勛和中心副主任李子賢教授積極籌備,先后在大理、個舊等地召開了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民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主編出版了《文化·歷史·民俗——西南少數民族文化論集》《滇文化與民族審美》等《雲南大學中國西南邊疆民族經濟文化研究叢書》,起到了學術服務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2003年,77歲的張文勛受聘為雲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他立即向省領導建議重新校點出版《雲南叢書》。2011年,張文勛呼吁校訂重印出版的《雲南叢書》正式出版。

“文著等身身不老”,到目前為止,張文勛的文集有12卷,近500萬字。

2020年12月30日,雲南大學歷史博物館正式開館。開館儀式上,張文勛將個人收藏的300余件與國內外名家師友的信札捐贈給雲大博物館。回顧過往,2012年雲大九十周年校慶時,他把自己所藏的4000多冊圖書捐贈給雲大圖書館,雲大為此專門在圖書館建立“文勛書屋”圖書室。

做學問近70年,有學生問張文勛做學問的秘訣,“我的一生是平常的人生,無非就是讀書、教書、寫書,非要說怎麼做學問,就是做到多讀、多思、多問、多寫,這就是我做學問的笨辦法。”張文勛如是說。

雲南大學即將迎來百年校慶,張文勛希望雲大“多出人才,多出名家,建樹雲大自己的品牌”。

為鼓勵雲大學子,2009年11月17日,張文勛曾把獲得的“興滇人才獎”3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母校,設立“張文勛獎學金”,以獎勵在社會科學領域有學術研究成果的研究生,以實現他培育、鼓勵后學的願望。

於他而言,雖已邁向期頤之年,但仍將繼續走自己的路,屐履聲聲涉書山,墨痕淡淡留心影。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