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合唱,把歌唱在一起,將心聚到一起

任飛帆
2021年10月21日08: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合唱,把歌唱在一起,將心聚到一起

  圖①:今年7月1日上午,來自北京高校和中學的學生組成的合唱團在天安門廣場合唱《唱支山歌給黨聽》等7首歌曲。

  圖②: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合唱歌曲《少年》。

  圖③:北京音協童聲合唱團表演。

  核心閱讀

  革命戰爭年代,合唱是沖鋒號﹔建設和改革年代,合唱是奮進鑼。每臨重大時刻,合唱的感染力、號召力和凝聚力便尤顯強大

  合唱音樂創作在題材選擇與音樂素材運用、節奏韻律和演唱技法上,呈現出民族化、時代性和創新性的藝術特色

  互聯網不僅打破了合唱的時間、空間限制,而且為合唱提供了更大創意空間

  今年國慶期間,全國各地紛紛自發開展合唱比賽及活動,為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獻禮。

  以集體形式詠唱來表達心聲的歷史,最早的文字記錄可追溯到《漢書·禮樂志》。從“杭育杭育”的勞動號子到婉轉動聽的侗族大歌,再到如今重大節慶典禮上氣勢磅礡的大合唱、時尚新潮的合唱快閃,合唱在大眾文化生活中始終佔據一定地位,擁有旺盛的生命力。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歌詠是內心外化、抒發情感的重要表達方式。合唱作為集體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藝術門類,普及性強、參與面廣,深受大眾歡迎。

  激發強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合唱,把歌唱在一起,將心聚到一起。合唱加強了音量聲場,直觀聽感更具氣勢,不同的音色與聲部襯托互補,使歌曲層次更加豐富。加上合唱作品大多朗朗上口、表現內容能引起大眾共鳴,所以合唱可以增強向心力、激發集體榮譽感。

  一大批經典合唱作品成為幾代人的共同記憶。革命戰爭年代,合唱是沖鋒號﹔建設和改革年代,合唱是奮進鑼。每臨重大時刻,合唱的感染力、號召力和凝聚力便尤顯強大。從展現中華兒女不屈不撓頑強抗敵的《黃河大合唱》,到再現紅軍長征歷程、表現長征精神的《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從堅實有力、豪邁熱烈的《咱們工人有力量》,到表現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無私奉獻精神的《祖國不會忘記》﹔從表達澳門同胞情系祖國的《七子之歌——澳門》,到慶祝建黨百年的歌曲《領航》……時代在變,合唱凝聚人心的功能從未改變。“今年我們制作的大型音樂史詩《東方紅》交響合唱音樂會在保利院線進行巡演,舉辦《唱支山歌給黨聽》紅色經典合唱音樂會40余場,這些紅色題材歌曲的合唱演出場場爆滿”,北京音協合唱團團長周濤介紹。“觀眾反響非常熱烈,很多歌曲都會引發全場大合唱。”

  不僅是專業合唱團,群眾性歌詠合唱也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國家一級指揮鄭健開展了多場合唱示范演出,在每首歌前,他都會詳細講解歌曲的創作背景和演唱手法。鄭健說:“群眾合唱是我國獨特的合唱形式。以今年的群眾合唱為例,人們自發地唱起耳熟能詳的革命歌曲,不僅匯聚起愛黨愛國的心聲,也提供了一條普及合唱專業技巧和表現手法的有效路徑,提升了大眾的藝術審美和文化素養。”以史串歌、以歌敘史,以合唱歌詠的形式講述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斗,從站起來、富起來到迎來強起來的光輝歷程和壯闊歷史。合唱,已成為黨史學習教育中生動的藝術媒介。

  與時俱進、蓬勃發展的民族合唱

  進入新世紀,合唱藝術在我國蓬勃發展。人們把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歌聲。童聲合唱、青年合唱等專業合唱團體,更是以其動聽的歌聲和精湛的演繹在國際比賽中大放光彩。

  今天合唱藝術的海洋中,既有傳統的古典和聲作品、室內樂風格的流行合唱,也有充滿民族音樂元素的民謠合唱、具有現代音樂色彩的無調性合唱、古香古韻的古詩詞合唱,內容形式豐富多樣。合唱形式也不僅局限於整齊列隊、引吭高歌,還可以有舞美配合、有動作、有道具,變幻無窮。舞蹈性的姿態和手勢表演能夠有效激活人們的視覺感官,使合唱的審美效果最大化﹔高清LED大屏等舞美效果的不斷創新,讓觀眾獲得“沉浸式”的觀賞體驗。合唱藝術也不斷“跨界”,與話劇、舞蹈等其他藝術形式進行有機融合,探索新的藝術呈現方式。曾在國際合唱比賽中多次獲金獎的華南師范大學合唱團,今年創排了合唱詩劇《那裡,永恆的中國》,以愛國詩人戴望舒的十余首代表性的詩歌作品為線索,加入劇情、朗誦和話劇表演,開拓了合唱劇化的表演方向。

  合唱音樂創作在題材選擇與音樂素材運用、節奏韻律和演唱技法上,呈現出民族化、時代性和創新性的藝術特色。合唱創作者們不滿足於現成音樂旋律的運用和民族元素的簡單組合,而是通過“提煉母語”的方法,在深度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對民族音樂進行有效記譜和音響分析,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母語元素提煉和重組,讓傳統音樂素材與現代審美進行有機融合。合唱作曲家劉曉耕認為:“現在的合唱作品呈現出器樂化、音響化、交響化、行為化等特點,越來越注重聲、台、形、表等多方面相結合,帶給觀眾視覺和聽覺上的不同感受。”

  在專業合唱舞台上,人聲不再是簡單的旋律,而是要通過不同的表現方法,使作品呈現更加豐富立體。在第十屆世界合唱比賽現代音樂組中,廣東實驗中學合唱團演唱的《螢火虫》,將雙女聲無伴奏合唱創新性地設置在觀眾席中,充分利用音樂演出場所的空間進行現實與想象、演唱者與觀眾之間的對話,塑造出獨特的音樂時空。最終,廣東實驗中學合唱團獲得冠軍。“現代音樂合唱曲式最復雜,演唱難度最高,在合唱領域中具有引領性和創造性作用。”據世界合唱比賽杰出成就獎獲得者謝明晶介紹,中國合唱隊在現代音樂組多次獲得冠軍,証明了中國專業合唱團高超的藝術水平。

  更多合唱者成為創作者和傳播者

  合唱關鍵在“合”,“合”意味著和諧與平衡。參與合唱的人不單是聽自己,還要聽前后左右各個聲部,可以培養參與者的修養。合唱,最后唱的是文化。

  當下,合唱已成為一種時尚的文化形式。5年前,由程序員、會計、人類學博士、美食博主等不同職業的業余歌者組成的“彩虹合唱團”走紅網絡。“彩虹合唱團”的歌曲注重描繪個人感受、捕捉生活美好瞬間,恢弘的旋律與幽默的歌詞形成反差,加上網絡傳播,成為最受青年人喜愛的合唱團體之一,更多年輕人關注並加入到合唱中。“合唱非常有趣並令人著迷。”“當有了‘融入這首歌曲’的明確目標時,人會自動調整呼吸、音量、節奏、情緒,注意力高度集中,進而產生‘心流’效應,感到興奮和充實。”“每個參與合唱的人會有‘這首歌的出色演繹有我的一份功勞’的成就感,並持續很久。”網絡平台上,人們熱烈討論著“為什麼合唱更具感染力”這個問題。

  互聯網不僅打破了合唱的時間、空間限制,而且為合唱提供了更大創意空間。更多合唱參與者成為創作者、傳播者。廈門六中合唱團通過“阿卡貝拉”的無伴奏、多聲部合唱形式改編了《青花瓷》《稻香》等流行歌曲,用手拍打身體不同部位發出聲音,替代模仿打擊樂器的人聲,極富創造性。這樣的合唱方式門檻低、難度小,能夠有效對少年兒童進行節奏訓練、建立音樂概念,操作性強,在各大中小學得到推廣。

  同時,互聯網媒介融合圖像、音樂、視頻等多種形式,延展和重塑著合唱藝術的舞台。兩年前,一首流行歌曲《少年》從短視頻平台火到線下。一年后,隊員平均年齡74歲的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以合唱的形式讓該曲目獲得更大關注。今年,主流媒體推出的建黨百年主題MV《少年》重新譜詞,深情講述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取得的矚目成就,感人的歌詞和富有沖擊感的畫面,令觀者心潮澎湃,並推動該曲成為今年群眾合唱的經典曲目。不同身份、不同地區的合唱者,相聚於網絡,同唱一首歌,依然會產生很大共鳴。

  中國的合唱藝術在題材內容、語言形式和社會功用方面,呈現出獨特的中國風格和鮮明的時代特色,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助力美好生活建設。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