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寶豐半島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1年10月16日09:13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植被茂密的寶豐半島濕地

佔地面積1633.8畝

含生物多樣性核心展示區286畝

含12個植物群落 101種滇中特有植物

百余種植物“安家落戶”

近看濕地生態,遠觀滇池盛景。如今,“看春日楊柳之漫舞、賞夏季芙蓉之綻放、嗅金秋稻谷之馨香、享冬日晴沙之溫潤”的優美意境,在滇池東岸的寶豐半島濕地展現無遺。作為COP15室外展示項目之一,寶豐半島濕地近日為參會的中外嘉賓和媒體記者展現了“高原明珠”滇池的保護治理成效和雲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

寶豐半島濕地橫跨入滇河道新寶象河東西兩側,總佔地面積1633.8畝,含生物多樣性核心展示區286畝,是展示滇池保護治理,反映滇池自然面貌、自然屬性、濕地淨化的實景點。濕地內,水生—濕生—陸生復合生態帶層層疊疊,草木蔥蘢、綠意盎然,自然之美盡在其中。

在重點植物展示區內,殼斗科植物群落、豆科植物群落、薔薇科植物群落、唇形科植物群落、雲南特有濕生肋果茶群落、濕生水杉植物群落、鳶尾科群落、莎草科植物群落、鳳仙花科植物群落、滇池原生沉水植物群落、滇池原生海菜花群落等12個植物群落有序排開,一株株形態各異的植物讓人目不暇接。

“一共有101種滇中特有植物在這裡‘安家落戶’,充分展現了雲南植物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生態多樣性。”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設計師葉向強介紹,其中,滇青岡、大果棗、劉氏荸薺等都是最能代表雲南特色的植物。

打造這樣一個“植物大觀園”,要克服很多困難。

首先,要選出適合在滇池邊生長、能代表雲南生物多樣的物種,在這一階段,光設計方案就經過了國家、省、市十幾輪專家評審。其次,要找到樹木生長的地域,找到大小合適的植株。

“很多物種都比較少見,分布不廣,數量不多,有時候為了找一種植物,我們常常要通過各種途徑咨詢不同的專家,要跋山涉水到全省各地去尋找,幾乎跑遍了雲南所有州市。”葉向強說,光是找大果棗,就花了近6個月時間。

原生板栗、滇合歡、雲南紫荊、雲南擬單性木蘭……

一個個挂在樹干上的植物銘牌,直觀反映了寶豐半島濕地本土植物群落營建的結果,凸顯著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

“除了直觀可見的這些大型植物,我們腳下的土地和廣闊的草坪裡,還有很多土壤昆虫和神奇的微生物。”有專家補充說,前兩天下了幾場大雨,濕地裡的一些地方就有大型真菌冒出了頭,給人無限驚喜。

為魚鳥營造“安心家園”

漫步濕地公園裡,耳畔不時傳來陣陣鳥鳴,鏡頭裡時常有白鷺、黑水雞等在湖面嬉戲的身影。

穿過移步易景的游園步道,來到位於滇池邊的海豐橋旁,一個“隱蔽”在樹叢之間、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觀鳥廊呈現在人們面前,觀鳥廊隻有一個視線口,“這樣可以最大程度減少對鳥類的干擾。”一旁的專家告訴記者,在周邊種植了較大喬木,也是為了進行有效遮擋。

除了大型喬木,周邊還種植了很多豆科和薔薇科植物,為鳥類提供豐富的食源。臨水一側的濕地也經過了精心設計,主要是依托地形地勢,營造涉禽和游禽比較喜歡的光灘和小型生境島,並設置了一些可供鳥類停歇的木樁。濕地裡還投放了一些蚌類、螺螄類等底棲軟體動物,以招引鳥類。

“每天晨昏,這片濕地都會有很多鳥類活動,我們可以一邊欣賞壯美的滇池風光,一邊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情境。”官渡區水務局副局長劉佳林說,通過科學招引和保育,濕地裡的池鷺、蒼鷺、骨頂雞、啄木鳥、家燕、樹麻雀等日益增多,種類和數量都得到有效提升。

在濕地內,魚類也有著“舒心的環境”。劉佳林介紹,在水質較好的塘表濕地等區域,項目建設人員利用枯枝控導水流、石塊營造巢穴、增加水系結構的復雜度和水力條件的多樣性、種植魚嗜水生植物等舉措,為滇池本土魚類營造了良好棲息條件。

“可以近距離觀看這麼多雲南名魚,這裡必將成為寶豐半島濕地的一個‘網紅’打卡點。”站在1.5米高的玻璃沉水廊道裡,一名觀光體驗者興奮地說。透過沉水廊道厚厚的玻璃,可以看到滇池金線鲃、中華倒刺鲃、昆明裂腹魚、雲南光唇魚等雲南特有的珍稀魚類在身旁盡情暢游,別有一番滋味。

“我們用花、魚、螺、蚌、鳥這些滇池原有生物來識別雲南高原湖泊濕地,這裡就是滇池水生態的一個縮影,是一個放大的‘生態缸’。”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楊君興指著水裡的海菜花和一旁的魚兒說,海菜花、金線鲃、無齒蚌等都是滇池土著物種,這些旗艦物種的繁育、回歸,不但讓滇池生物多樣性更豐富,還能形成立體平衡的生態系統,更是滇池水生態持續向好的重要標志。

湛藍的滇池邊稻田金黃,這是濕地的農田保育區,主要通過生態手法營造補水渠等農田基礎設施,並種植生態作物,體現生態農業。“今年我們一共種了200畝生態水稻,由於不施肥料,水稻長得參差不齊,顏色也有差異。”站在特別營造的大地景觀旁,官渡區水務局工作人員劉嚴澤說。他介紹,通過利用現有塘體種植荷花,在田埂上種植本土樹種雲南柳,農田裡種植適於滇池流域生長的優質粳稻品種等措施,逐步復育了農田魚塘濕地環境,增強了水循環功能,豐富了濕地生態系統,“四圍香稻”“九夏芙蓉”等高原湖泊獨特的自然風光又呈現在人們面前。(記者 茶志福/文 張彤/圖)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