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州市

楚雄市西舍路鎮:“飛地經濟”壯大鄉村實力

2021年10月13日14:31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十月的雲南省楚雄市西舍路鎮,山清水秀,微風和煦。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裝修別致、溫馨舒適的西舍路大酒店“一房難求”,鄉村宜人的田園風光、美麗的哀牢秘境和飄香四方的特色美食無不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休閑游玩。

該酒店是西舍路鎮11個村委會的“飛地經濟”項目,從建成到營業僅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就實現年收益150多萬元,成為了西舍路鎮富民強村的重要渠道。

所謂“飛地經濟”,即相互獨立、經濟發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區打破原有行政區劃限制,通過跨空間的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實現兩地資源互補、經濟協調發展的一種區域經濟合作模式。

“組織探路”,村集體經濟從“無”向“有”轉變

“窮家難當”,一直以來都是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問題。西舍路鎮78%的地域面積都是山林,除了山就是水,為嚴格保護生態環境,這些資源都是不能用於搞開發,所以村集體收入非常少,全鎮11個行政村,有9個經濟薄弱村。

自2019年以來,西舍路鎮堅持把發展“飛地經濟”作為推動鄉村振興、補齊經濟短板、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重要舉措。針對村組“無錢辦事”問題,西舍路鎮黨委、政府主動謀劃,認真研究制定《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施方案》,把好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組織關”。

同時,積極探索“組織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農民富在產業鏈、品牌樹在產業鏈”上“四鏈”飛地抱團模式,選擇交通便捷、土地資源廣、自然條件好的中心村謀劃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將11個村現有的村集體經濟預留資金、項目整合在一起,投資628萬元在集鎮新大街建設1幢4層共1675㎡的酒店,房屋產權屬11個村委會共同所有,其產生的經營性收益或資產性收益按照產權佔比分配作為村集體經濟,帶動全鎮11個村委會年均穩定增收3萬元以上,“空殼村”消除率達到100%。走出一條村集體資金保值增值、村企異地合作抱團發展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子。

“村企攜手”,村集體經濟從“弱”向“穩”轉型

為化解村集體經濟發展難題,突破單個村“單打獨斗”面臨的資金、區位等瓶頸,西舍路鎮按照“資源互補、發展互助、組織互聯”的原則,以黨建為引領,結合村、企發展實際,採取村企聯合和平台搭建兩種形式,與楚雄某新能源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合作,由公司出資墊付缺口資金完成項目建設,再採用“建后回租、委托管理”模式,以每年33萬租給公司經營,用租金逐年償還企業建設墊資,盈利部分各村進行分紅,大大提升了村組的“造血”功能。“組織優勢+飛地經濟+先進管理”,村企合作讓村集體經濟從自利向共贏轉變,實現了經濟發展、企業生存、村級收益的“三方共贏”。

“單打獨斗成不了事,看向組織,跟著組織干,日子才能越過越好!”西舍路鎮西舍路村黨總支書記李成冰說出這番心裡話。

“換道趕超”,村集體經濟從“富”向“強”延伸

“村裡有錢好辦事。”對這句話,龍崗村黨支部書記王應助頗有感觸:“2018年之前,村裡不但沒有錢,還欠了不少外債,別說發展公共服務,就是基本的日常運轉都全靠上級撥付。”村委會無錢辦事,基層黨組織有心無力,戰斗堡壘作用難以得到有效發揮。

通過發展“飛地經濟”開路,西舍路鎮還積極探索“合作服務型”“實體經營型”“投資創業型”“入股分紅型”等發展路徑,緊緊依托西舍路鎮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景觀和民族文化特色,依托兩州四縣(市)的咽喉要地的區位優勢,著眼長遠謀劃,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鄉村旅游、觀光農業、農旅融合、生態休閑等服務業,讓鄉村沉睡資源變成集體發展的活資產。“休眠”的村集體資產被“喚醒”了,推動了村級集體經濟從“破零”起步向“消薄”壯大轉變,實現了黨建工作與鄉村振興戰略同頻共振、互融共促。

經濟發展“有錢辦事”,增強活力“有人辦事”。一波波硬招實招,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能力增強了,村干部說話辦事有了底氣和力量,“軟弱組織”變成“過硬鐵軍,鄉村發展信心滿滿、動力十足。(何明杰、徐琪雯、徐天芳 楚雄市融媒體中心供稿)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