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加大極小種群保護力度、積極搶救基因資源

多樣生物 多種保護(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本報記者 張 帆 楊文明 葉傳增
2021年10月12日08: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多樣生物 多種保護(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核心閱讀

建成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率先開展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體系研究,守護物種基因庫——近年來,雲南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純種綠孔雀人工種群成功繁育孵化子一代,滇金絲猴人工種群成功繁殖出子三代……近年來,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成績背后,是雲南科研人員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做出的持續努力:建成全球第二大、亞洲最大的野生種質資源庫——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在全國率先開展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體系研究﹔組織推進“本土植物全覆蓋保護計劃”,完成我國近2/3本土植物的評估與野外考察。

摸清家底,為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雲南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摸清家底,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第一步。

翻山越嶺、風吹日晒、蚊虫叮咬,這是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立鬆的工作常態。40年來,他的足跡幾乎遍布西南橫斷山區,採集了近6萬號標本,拍攝了超3萬張圖片,隻為尋找一種鮮為人知的物種——地衣。每年花半年以上時間去野外採集標本,多年持續跟蹤,王立鬆共發現地衣新種36個,完成DNA分子材料8200多份,摸清了近2000種地衣的來龍去脈,為構建我國最大的地衣生物資源數據庫打下基礎。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長孫航介紹,早在上世紀30年代,科學家就開始對雲南植物多樣性進行調查研究,一代代像王立鬆這樣的分類學家踏遍山山水水,一步步摸清雲南生物多樣性的家底,為雲南以及國家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利用、研究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2017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聯合國內外科研團隊,發現並命名新種長臂猿——高黎貢白眉長臂猿。據《雲南新物種新記錄種名錄(1992—2020)》統計,1992年至2020年,雲南省累計發現新種3718種,其中新物種2519種,新記錄種1199種。近年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與雲南省生態環境廳聯合國內科研機構,發布了地方生物多樣性的家底編目《雲南省生物物種名錄(2016版)》《雲南省生態系統名錄(2018版)》等,為雲南省出台生物多樣性保護地方性法規提供了科學數據支撐。

守護物種基因庫,搶救性保護瀕危物種

摸清家底,是為了更好守護。

今年8月28日,一頭出生僅6天的幼象臍部受傷被母象遺棄,隨后人們將其帶回西雙版納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2008年成立的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迄今已成功救助24頭野生亞洲象,成功輔助大象繁育出9頭小象,成活率100%。

經過多年探索實踐,亞洲象、滇金絲猴、西黑冠長臂猿等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呈現穩定增長趨勢。經過基因組鑒定的純種綠孔雀人工種群初步形成,並成功繁育孵化子一代﹔滇金絲猴人工種群成功繁殖出子三代。

2007年,中國首個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成。經過10余年建設,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已成為全球第二大、亞洲最大的野生種質資源庫。截至2020年12月,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已保存植物種子10601種85046份,佔我國種子植物物種數的36%。

雲南在全國率先開展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體系研究,調查獲得了80個植物物種種群現狀的基礎數據。2015年,“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專類園”在昆明植物園內開始建設,目前已構建了44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遷地保護種群,在昆明植物園早期進行遷地保護的華蓋木、顯脈木蘭、滇桐等種類已開花結實,標志著遷地保護取得初步成功。

作為中國植物園聯盟的牽頭單位,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推進的“本土植物全覆蓋保護計劃”在全國范圍實施,完成了我國近2/3本土植物的評估與野外考察,對2620種受威脅植物採取了保護措施。

科學開發,推動生物資源實現可持續利用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對201科589屬1271種植物進行了系統的化學成分研究,發表新天然產物超萬個。天麻素、宮血寧、草烏甲素等一大批從植物中提取成分的藥品已成功上市,實驗室已逐步建設成為引領國際植物化學領域的研究中心之一。

雲南特有魚類多,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楊君興團隊遷地保育雲南土著魚類活體102種,突破人工繁殖技術48種,初步實現產業化的有3種。培育的滇池金線鲃水產新品種“鲃優1號”,成為我國第一個基於國家級保護魚類創制的新品種。

不只是物種,從基因到生態系統,雲南科研人員都傾注了大量心血。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開發了多類群的DNA條形碼技術,牽頭組織我國生命條形碼計劃,使我國成為國際生命條形碼計劃的4個中心節點之一。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牽頭建設的中國西南—中南半島東經101度森林樣帶,已初具規模。這是沿水熱環境梯度分布的連續完整的森林樣帶,通過觀測可以了解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究竟有哪些影響。

科研人員表示:“研究生物多樣性,不僅關系當下,更能借以了解未來。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12日 第 11 版)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