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保護生物多樣性是使命更是傳承

2021年10月08日08:40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保護生物多樣性是使命更是傳承

紅花木蓮 本報通訊員 劉恩德 攝

景邁山古茶林 本報記者 沈浩 攝

9月28日,“COP15 春城之邀”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系列新聞發布會州市專場,普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臨滄市帶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經驗、亮點以及未來打算。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厚重的民族文化交相輝映,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對3州市既是一種使命,更是一種傳承。

西雙版納州:窮造物之功 盡萬類之奇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糧、有糧才有人。”在西雙版納州,這句流傳至今的傣族諺語,生動體現了千百年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依相存的關系。

西雙版納是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享有“生物基因庫”等美譽。

西雙版納州副州長徐健斌說:“西雙版納有高等植物5000多種,佔全國的五分之一﹔有動物2000多種,佔全國的四分之一。”亞洲最大的陸生動物亞洲象、中國最高的樹望天樹、中國最小的有蹄類動物鼷鹿等都能在此覓得蹤跡。亞洲象從20世紀80年代的170頭左右發展至目前的300多頭。

在這裡,保護生物多樣性早已是共識和自覺。早在1958年,西雙版納州就率先在全國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如今已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州級保護區2個,面積622.8萬畝,佔全州國土面積的22%。全州森林覆蓋率達81.3%,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佔國土面積的43.01%。

保護還進一步延伸,跨越了國界。建設了中國-老撾邊境聯合保護區19萬公頃,構建了中-老邊境綠色生態長廊、野生動植物國際廊道,2015年以來,與老撾南塔省開展了5次聯合執法、11次增殖放流行動,共放流魚苗114.6萬尾。此外,通過20多部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制定,多部西雙版納州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規劃及指導性文件的編制等,讓保護有了法律保障和規劃引領。

“我們探索開展了1000畝人工茶園森林化、喬木化、優質化、生態化改造,以及400畝生物多樣性橡膠園生態改造試點項目。”徐建斌介紹,西雙版納在全國率先開展生物遺傳資源及傳統知識獲取與惠益分享試點項目,完成了5份遺傳資源及傳統知識獲取與惠益分享協議的談判和簽訂,用跳蚤草研制的“雨林芳”植物抑菌液已生產上市。同時,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還建立了熱帶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館。2020年,發現了密花八角楓、紫唇姜等27個植物新種。完成了《西雙版納鳥類多樣性》《西雙版納白頰長臂猿野生種群調查與瀕危現狀評估》等20個專題研究,出版了系列專著,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奠定了理論基礎。

前段時間,亞洲象“旅行團”從北上到南歸,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與此同時,西雙版納為保護亞洲象進行的不懈努力也展現在世人面前。2008年,西雙版納建立了中國雲南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至今已救助野生亞洲象9頭。2015年以來,共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開展監測預警,有效緩解了人象沖突。2018年,在全國建成首個“亞洲象監測預警中心”,建立了專業亞洲象監測救護隊伍。在全國率先創立野生亞洲象公眾責任險,動物肇事保險經驗得到升華,被寫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截至目前,投保金額累計1.4億元,實際保險賠付金額1.4億元。

全州有世界面積最大的百年以上古茶群落8.7萬多畝,總株數548.6萬多株﹔我國四大民族醫藥之一的傣醫藥有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這些寶貴資源也帶動了全州生態產業的發展。目前,全州林下種植實現產值10.4億元,生態旅游實現直接收入12.13億元,截至2020年,林業綜合產值達1086億元。

本報記者 譚雅竹

臨滄市:環境不斷提升 生態持續見好

“兩洋在此分水,太陽在這轉身”一直是臨滄市獨特地理環境的金字招牌,地處北回歸線和太平洋與印度洋兩大水系地理分水線的十字路口,豐富的森林、礦產、水電和生物資源讓這裡成為滇西南生物多樣性的重點保護區域。

臨滄市副市長牟洪操介紹,圍繞“把臨滄建成最美麗的地方”,臨滄建成各級自然保護區5個,使全市特有的原始生態系統和90%以上的野生動植物物種得以保護。依托佔全市國土面積70.5%的森林資源,臨滄建成各級森林公園3個,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基本建成,境內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62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66種,很多物種至今還保留著完整的原始植被群落自然景觀。

“一茶、一竹、一木”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臨滄有野生茶樹面積40多萬畝,冰島、昔歸等一大批優質名茶讓這裡成為世界古茶之都。這裡也是全球最適宜多種竹類與鐵力木生長的區域之一,境內竹林面積達209萬畝,竹種達25屬58種,是世界上最大的竹子“巨龍竹”的自然生長地,被譽為“中國特色竹鄉”。

臨滄生態系統完整,南滾河、南捧河、大雪山等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穩定,使臨滄的生物多樣性呈現出特有性與豐富性特點。臨滄市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劉紹軍介紹:“臨滄有四數木、水青樹等不少我國特有單型科植物,還有著毛冠鹿、長尾姬鼠等野生動物特有種群。臨滄市國土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0.25%,但維管植物與脊椎野生動物均佔全國10%以上,物種有極高的豐富性。”

環境不斷提升,生態持續見好,臨滄野生動物也頻繁“出鏡”。在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三豹同框”和有“蜘蛛巨人”之稱的捕鳥蛛。在永德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西黑冠長臂猿。

為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協調工作機制,臨滄市成立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委員會,制定多種政策和規劃。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佔全市國土面積的25.6%,各類環境管控單元70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內容納入環境影響評價,從源頭上保護生物多樣性。

近年來,臨滄多次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為動植物資源保護摸清底色。“通過專項調查,我們深入實地組織了自然保護區巡護和生物多樣性系統評估。完成了亞洲象、綠孔雀、巨蜥、西黑冠長臂猿等稀有動物和四須鲃、巨魾、雲紋鰻麗、南汀爬鰍等特有魚類為重點的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驗收了西黑冠長臂猿保護與監測項目,建立起800畝亞洲象食物源試驗基地編制了亞洲象保護行動計劃。”牟洪操說,這一系列工作加強了極小種群保護,臨滄特有珍稀物種種群數量得以持續上升。

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各項配套工作的落實上,臨滄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准入制度,堅決落實環評五不批原則。嚴格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和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制定了《臨滄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本報記者 吳沛釗

普洱市:茶山江畔 物種繁多

北回歸線劃過,全國近三分之一的物種在這裡繁衍生息,普洱市以其豐富多樣的生物種類、保存完整的綠洲環境,被聯合國環境署稱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

普洱市副市長白兆林介紹,普洱市有生態系統類型55種,佔雲南全部生態系統類型的32%。植被茂密、動物成群,5600余種高等植物和58種國家級保護珍稀植物,在這裡自然生長﹔591種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8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5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這裡快樂生活﹔25種雲南省特有的動物種類,全球三分之一數量以上的西黑冠長臂猿和全國一半以上的亞洲象,在這裡繁衍生息。

作為植物天堂和動物樂園,普洱市把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大力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重中之重。除了在全省率先編制實施《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行動計劃普洱實施方案(2013年-2020年)》,頒布實施《普洱市古茶樹資源保護條例》等系列地方性法規外,普洱市還以多個“第一”展現保護決心。

普洱市率先在全國探索推行GDP與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雙核算、雙運行、雙提升機制,並首家發布GEP核算成果。2015年,景東彝族自治縣在全國率先開展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工作。2018年,普洱市9縣1區完成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工作,普洱市成為全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經濟學研究(TEEB)示范基地。2020年全市GEP核算為7581億元,TEEB評估為9602億元,摸清了綠色家底。

此外,普洱市在全省首家開展了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編制了雲南省第一張自然資源負債表,提起了雲南省第一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公益訴訟案件,率先建立了“河(湖)長+檢察長”和“河(湖)長+警長”協作機制。

“全市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1.15萬平方公裡,位列全省第二位。建成國家濕地公園1個、國家森林公園3個、自然保護區18個,4個縣成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白兆林介紹,普洱市制定了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准入負面清單。

“十三五”期間,普洱市共投入2.34億元資金,實施了亞洲象、西黑冠長臂猿等珍稀瀕危動植物保護、國家濕地公園建設等一批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在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西黑冠長臂猿野外監測站,與浙江大學在哀牢山保護區徐家壩建立全國最前沿的野生菌研究基地,建立了“景東翅子樹保護小區”和“菜陽河柿保護小區”兩個極小種群物種保護小區,開展亞洲象、印度野牛、綠孔雀、西黑冠長臂猿、景東翅子樹等極小種群的野外監測、遷地保護、種群繁育工作。

目前,普洱市茶葉、咖啡種植面積全省第一,有機茶認証面積、企業、証書數均居全國地級市第一,建成了國家普洱茶產品質量監督監測中心、全國咖啡技術創新中心、雲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和普洱茶研究院。

在普洱境內,118萬多畝的野生茶樹群落及大量的農作物野生型、過渡型、野生近緣種及地方特有農作物和畜禽的品種品系,為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遺傳種質基礎。瀾滄江短須魚芒中華刀鯰叉尾鯰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思茅區國家級野生稻原生境保護點相繼成立,保護點內有陸稻500多種,種植面積佔雲南省的50%以上,其中,藥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為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成為了全國陸稻遺傳多樣性的分布中心。

本報記者 殷潔

聲音

修復熱帶雨林

西雙版納州林業和草原局局長朱洪進:熱帶雨林是西雙版納獨特魅力的一張名片。西雙版納將繼續採取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方式,大力恢復雨林的生態系統,全力提升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和價值。計劃分批實施茶園森林化生態修復改造,打造叢林橡膠園、雨林橡膠園。同時修復棲息地,讓動植物回歸家園。今年基本完成8000畝棲息地修改和改造,啟動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的前期工作,大力推廣“大象食堂”保護模式,啟動實施瀾滄江、流沙河生態景觀治理工程。

景邁山古茶林蘊含生態智慧

普洱市生態環境局局長何衛:普洱市瀾滄縣景邁山是一個空氣中都彌漫著茶香,一個因茶而名、因茶而興的神奇美麗地方。居住在景邁山的布朗族祖先濮人是最早利用野生古茶和最早栽培、馴化古茶樹的民族。在千百年的不斷探索實踐中,普洱市形成了智慧的林下茶種植技術,即在森林中間伐少量高大喬木栽種茶樹,以喬木層-茶樹層-草本層的立體群落結構為茶樹創造理想的光照、溫度和濕度等生長條件,同時利用自然生態系統防治病虫害並提供天然養分,從而可持續地生產出高質量的有機茶葉。

臨滄古茶資源保護進程加速

臨滄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牟洪操:臨滄一直以來將保護古茶資源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工作抓落實,2016年頒布實施了《臨滄市古茶樹保護條例》,4年多來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通過將茶產業納入“十四五”發展規劃,健全古茶樹資源保護機構,落實保護人員和工作經費,編制實施古茶保護專項規劃,認真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加強品牌建設保護,古茶生態系統持續改善,臨滄茶業形象越來越好。(記者 譚雅竹 吳沛釗 殷潔 整理)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