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會澤斑銅非遺傳承人張偉

千錘百煉 斑彩熠熠(追夢)

本報記者 李茂穎
2021年10月04日08: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千錘百煉 斑彩熠熠(追夢)

  張偉正在打制斑銅漂爐。 資料圖片

  張偉制作的生斑五福熏爐。  資料圖片

  經成千上萬次的錘打,在烈火灼燒中,一件斑銅作品剛剛成形,這是一個孔雀造型的瓶器。細細地剝下氧化層,露出器皿紅褐色的外觀。初見之下,有些失望,這些斑銅作品似乎與普通的銅器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此時,手工藝人張偉小心翼翼地將這件斑銅作品放進了祖傳秘制的藥水裡,屏住呼吸靜靜地等待著。當他再一次將孔雀瓶取出的時候,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古銅色的底色上,斑彩熠熠,金黃、紫金、赤紅形成了獨一無二的亮麗晶斑。兩隻振翅開屏的孔雀背對背環抱成瓶身,尾部羽毛巧妙地變化為敞開的喇叭形瓶口,金光閃閃的孔雀瓶栩栩如生、耀眼生輝。

  這道工藝便是斑銅制作中的“顯斑”,也被老一代人稱作“最美麗的瞬間”。

  從天然到絕技

  滇北會澤,曾經是滇銅京運第一站,銅鄉之名遠播四海。張偉作坊所在的街巷,便是當地有名的“銅匠街”。

  在先秦時代,雲南就以產銅聞名於世,會澤、東川、昭通一帶的“堂琅洗”“朱提洗”為代表的銅器,暢銷全國。銅礦的豐富、制銅工藝的發達慢慢地孕育出會澤“斑銅”這一門絕美的手藝。

  張偉說,斑銅本是銅中雜有金銀等其他金屬,並未全然融合而形成的輝斑,有深藍、紫金、赤紅等色,最耀眼是金黃,后來人工亦可煉制,將其做成日用品或工藝品,表面拋光后在古銅色的底子上斑彩熠熠,美不勝收。

  明清時期,當地的手工藝人就開始採用雲南東川附近的天然銅礦石,用冷鍛成形方法制作成瓶、鼎、爐、罐、爵等斑銅制品。這些造型古朴典雅、金斑耀眼的斑銅器皿,觀賞性很高,價值連城。《新纂雲南通志》曾贊道:“形式古雅,遠近購者珍之。”

  從礦石到精品

  斑銅器制作需要選擇最好的生銅。“能做斑銅的自然銅含銅量必須高達90%以上,並含金、銀等豐富的其他有色金屬。”張偉的展覽室裡,還放著奇形怪狀的銅礦石,外表呈現青藍雜色,就像是一塊普通石頭,而在一些剖開的地方,才能隱約見到銅的光澤。

  “即使是最好的原料,也需要在爐火中鍛打,剔除雜質、氣泡,一斤銅礦石,幾經錘煉,最后能用的隻有2兩左右。”張偉說。

  選料、淨化、粗坯、成形、燒斑、整形、精加工、淖斑、煮斑、露斑、擦洗、拋光……一件斑銅器成品需要經歷20多道工序,最少兩三個月才能完成。

  叮叮當當……張偉耐心地敲打著已成雛形的斑銅壺,錘子落在銅器上發出清脆的聲響。燒一次火,就要打一次,一件作品要回幾十次火,敲打幾萬錘才能達到自己理想的效果,稍微有一點疏忽就前功盡棄。

  最讓張偉刻骨銘心的是“燒斑”。燒斑的炭,須用上好的栗炭,俗稱鋼炭,在屋內堆一大堆,將工件埋置其中,然后讓其自然燒煉。通風、升溫、時間長短……火候的把握一刻也馬虎不得:溫度過低,原料中某些成分難以聚集成晶型﹔如果溫度過高,則工件形毀熔化。

  爐中,斑銅器靜靜地燒制著,此時斑駁的晶斑已經慢慢成形。“燒斑完成后,看著很普通,但它內裡已經發生了變化,隻待顯斑、拋光打磨后,呈現出完整的工藝美。”張偉說。

  從傳統到創新

  會澤斑銅,物以稀為貴。2008年6月,會澤斑銅制作技藝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加工工藝,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隨后張偉的父親張克康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接班這項工藝前,張偉剛剛從昆明理工大學畢業,原本已經在一家企業工作,待遇不錯。2013年父親重病,張氏傳承300余年的斑銅工藝面臨失傳。此時,張偉決定辭職,正式回家繼承這項古老的手藝,成為會澤斑銅新一代傳承人。2014年,張偉的自然銅原料作品“生斑花瓶”被雲南省民族博物館永久收藏。

  與父親不同,在傳統的鼎、瓶、樽等器皿造型外,張偉還設計了不少新的人物、動物造型的斑銅作品。斑銅鋼筆、葫蘆挂飾、斑銅茶刀、嘉靖通寶吊墜,不少工藝品成為當地備受追捧的文創飾品。“不能讓它僅僅隻停留在傳統的藝術,技藝要傳承,就要讓它更多地走向世界。”張偉說。

  張偉的展覽架上,一個斑銅雙龍瓶放在極為顯眼的位置,這件斑銅作品距離成品已經有30多年,而晶斑依然散發著亮麗奪目的光芒。“這是父親留給我的一個珍貴的遺產,我要把這份美傳承下去。”張偉說。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04日 第 06 版)

(責編:木勝玉、祝鴻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