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南亞東南亞視窗

中緬雙語翻譯郭聯美:“人生經歷是最好的老師”

2021年09月06日09:03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人生經歷是最好的老師”

  人物

  “人生經歷是最好的老師,亦是最好的教材。”在談及翻譯經歷時,今年已經90歲高齡的緬甸語翻譯專家郭聯美意味深長地說。

  作為歸國華僑,他在緬甸度過了人生中最寶貴的青春年華。“教員、記者、美編、設計……這些工作都做過。這段經歷,讓我學到了很多的知識。”1953年底,郭聯美從緬甸回國,開始從事翻譯和文化交流工作。之后,又在高校擔任緬語教授,培養了大批緬語人才。退休后,他曾在緬文《吉祥》雜志社擔任譯審專家。

  “做好緬語翻譯有‘四要’,要廣泛培養興趣、要多拜師和廣交朋友、要多學知識和注重積累、要多為翻譯行業的服務對象考慮。”在分享自己的翻譯經驗時,郭聯美談道,“四要”應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簡而言之就是,翻譯要做生活的“雜家”,各個領域的知識都要了解,遇到不懂的知識,要敢於開口問。而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雜家”,則要在日常工作學習中注意積累,這樣一步步踏實地走,才能有所進步。

  郭聯美講述了他曾在緬甸《新仰光報》《生活周刊》等單位的工作經歷。那時,他經常從廢紙裡面找有修改痕跡的稿件看。“為什麼要這樣修改?”“為什麼選用這個詞?”“讀者為什麼更喜歡這樣的表達方式?”在重新看了資深編輯的修改后,郭聯美總是認真地思考這些問題。“有不懂的內容,我就記錄下來,再去向老師和朋友請教。這些人都是我平常參加活動中結識的,我也樂於花時間和他們一起學習交流,再通過他們去接觸更多領域的朋友。”

  郭聯美有很多“粉絲”,經常向他請教緬語翻譯問題,而郭聯美也有求必應、有問必答。最近,有學生在中文詩句的翻譯中遇到了難題向他請教。他說,詩詞翻譯確實是緬語筆譯中的難點,做好詩詞翻譯要打好基本功,不僅要熟練掌握好中緬兩國詩詞的基礎理論知識,還要學會欣賞品味詩詞之美,這樣才能做到詩詞翻譯的“信達雅”。另外,要學會廣泛地查找相關的工具書,先把基礎的詩詞文學內容看懂吃透,再來翻譯,就能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緬甸自由譯者林薇薇問郭老師:“翻譯網絡新詞有沒有技巧可循?”郭聯美表示,網絡新詞是新時代的產物,所以譯者要與時俱進,在翻譯網絡新詞時讓思維更加活躍,靈活選用合適的翻譯策略。不管是中國譯者,還是緬甸譯者,翻譯好新詞的標准就是要展現出其代表的時代特色,做好文化和信息的共同傳遞。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在翻譯一些意思比較繁雜的詞匯時要學會注釋,不能讓讀者感到一頭霧水。

  年輕譯者怎樣才能提高翻譯能力?郭聯美給了兩點建議:一是多聽,多讀,多寫和多講。譯者要多閱讀中緬書籍,平常注意學會積累,記錄翻譯得好的詞匯和句子。另外,還要多看電視劇,多聽廣播和歌曲,學習地道的表達,鍛煉好聽力和口語。二是要學會比較翻譯,多站在讀者的角度考慮。每個譯員都有自己的翻譯風格,要學會借鑒別人的翻譯方法,在翻譯中多留心思考。更重要的是,翻譯時要讓大眾通俗易懂,切記不要太生硬、不符合本土表達習慣。最后,隻要認真踏實、勤奮好學,在譯路中做好“四要”,終將成為一名優秀的中緬雙語翻譯。(張瑩琳)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