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大風起兮 擊筑而歌 “沛筑”的前世今生

2021年09月03日09:0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大風起兮 擊筑而歌

復興筑 郝敬春/制

筆者田野調查發現:徐州白雲山地區遺存漢畫像石——疑似擊筑樂舞圖

長沙漁陽墓出土的西漢五弦筑實物

筑是我國本土最古老的擊弦樂器。據文獻載,早在先秦時期筑就存在了。《戰國策》卷八《齊一》曾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蹹踘者”,描繪了戰國時期城市的繁榮,以及“筑”這種樂器在百姓娛樂生活中的使用。《史記·刺客列傳》載“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其中高漸離擊筑的故事隨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詩句而廣為人知,展現了古時“筑”的人文風姿。

兩千多年前,漢高祖劉邦擊敗淮南王黥布,在回長安途中過故鄉沛,於是置酒設宴招待家鄉父老,酒酣時自擊筑,在此樂器的伴奏下唱起了那首千古絕唱《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劉邦的“加持”之下,“筑”的社會地位隨著皇室的重視和使用而得以提升,“沛筑”之名也隨之遠播。在漢初,沛筑常為歌舞樂伴奏,《西京雜記》中有多處描述“高帝戚夫人,善鼓瑟擊筑”,且“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又曰“夫人擊筑,高祖歌《大風》詩以和之”,另有“十月十五日,共入靈女廟,以豚黍樂神,吹笛擊筑,歌《上靈》之曲”之補充。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樂器的流變,此樂器漸趨難尋原貌,宋代以后逐步從宮廷隱退至民間,演變為軋箏、挫琴等不同形制的筑族樂器,其演奏形態也由最初的執竹尺“擊”嬗變為“軋”,亦或曰“擊軋並用”。

學者項陽曾在對漢畫像石上的樂器圖形做文物考古的同時,深入分析了不同形制之筑族樂器在發聲原理方面的差異。“這種筑形體較大,因之共鳴腔也較大,可以想象其發音也會較洪亮”,由此“劉邦酒酣擊筑唱《大風歌》時才會‘慷慨傷懷,泣數行下’。我們說形體細小的楚之筑很難想象有這樣的效果。”

基於文獻研究與出土文物考據,沛縣民間工藝大師郝敬春先生歷時近20年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從木材的選擇、木料的加工、音律的考量、樂器形制和演奏方式以及文化寓意等各個層面,探索古樂器沛筑制造與發音的基本原理,依據祖傳的制作手藝,構建出了沛筑當代文化生命體,不僅復原了沛筑的原貌,還取得了多項革新成果。

進入新時代,“沛筑”又走出國門,扮演了東西文明交流的友好使者。2014年,“沛筑”被作為國禮贈予比利時王后,續寫了“沛筑”的新篇章。至此,沛筑不再只是一件古樂器,而是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新時代和平外交使者和凝聚著漢魂的代表名片。

社會的和諧發展,工藝與形制的與時俱進,為沛筑注入了充實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其獲得了鮮明的時代特征。作為兩漢文化的發祥地,江蘇沛縣既是漢高祖劉邦的故裡,也是古樂器沛筑發源之地。從漢字、漢服,到漢樂府、漢賦,諸多漢文化元素共同滋養了沛筑得以輝煌的豐厚土壤。作為漢高祖龍興之地,沛縣的歷史文化資源更是多姿多彩,除數千件漢代文物之外,歌風台、赤帝亭、漢城景區等標志性歷史文化景點眾多。古文獻所載的名家群星閃耀,文字學家、經學家許慎,古典文獻學家劉向父子,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等,都曾在這裡留下足跡。這些歷史文化積澱為沛筑藝術的當代發展構建了深厚的原生文化環境,對沛筑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如此深厚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語境的浸潤下,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中華筑”和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復興筑”等相繼應運而生。

其中,復興筑外觀的設計靈感來自高鐵復興號,筑體坐在刻有漢代元素的高架拱橋的筑架上,視覺上極為震撼,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代表著新時代中國速度和創新精神。它體型巨大,樣式獨持,音域寬,音量大,音色美,一身含有十多項創新發明。可雙人同時演奏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也可快速轉調。筑體的兩端設計為龍頭鳳首,造型感極強,以紅黃為鑲嵌色勾勒出抽象的龍鳳形態,寓意來自傳統文化中的“龍鳳呈祥”。

此樂器是在十三弦沛筑的基礎上發展創新而成。其總長為365厘米,寓意一年365天,可周而復始永恆傳承﹔弦數設計為56根,寓意華夏56個民族大團結,和諧共唱中國夢。筑背面刻有劉邦的《大風歌》篆書,採用漢代著名書法家蔡邕所書的碑文,筑體還附有漢代龍圖騰,斫藝師的篆刻印章等。呈現為集詩詞、書法、篆刻、名人信息、音響於一體的集成式載體,組合為一套氣韻靈動的中國文化符號,生動展示了復興筑的重要價值。

復興筑的誕生體現了沛筑在當代的文化傳承。郝敬春先生不僅還原了歷史,謳歌了時代,還為沛筑藝術的創新發展奠定了根基。作為中國本土傳統民族樂器,它的生存土壤必定是中國文化,它的傳承發展也必然需要依靠中國人。

沛筑藝術的傳承,還有賴在藝術教育方面不斷提升科研和實踐能力。加強校本課程建設,使學生浸潤於音樂藝術之中,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熏陶。

在高等教育中,田野考察、文本細讀、樂器制造原理等多方面的知識,是夯實學生專業能力的基石。確保學生從樂器制作、演奏、歷史文獻等方面對沛筑有追本溯源的扎實把握。改變以往傳統樂器學習隻鑽研曲目演奏技巧的單向度學習方式,將學生實際研究能力的提升作為高等教育沛筑藝術傳承的側重點。讓學生理解傳統音樂“何以”如此,讓他們在走出校園之后,具備推動傳統樂器當代發展的知識儲備和實際操作能力。

對於筑這樣的樂器,適合其演奏的曲目為數不多,因而曲目庫的建設、傳統曲目的整理和挖掘、新音樂作品的創作,也是沛筑藝術教育者及學習者有待開拓的重要領域。此外,對於樂器文化進行保護的最好方式是順應當代文化語境及審美習慣,進而激發文化承載者的使命感,實現沛筑文化的當代傳播。

在沛筑的文化傳播過程中,需要依托民營文化企業力量及社會力量,以實景演藝創作的方式,重現擊筑而歌的宏大歷史場景﹔發揮融媒體技術和新科技力量,拉近傳統與當代的距離,實現古老藝術的活態傳承。

這樣的傳播方式,既增強了古樂器沛筑與其歷史淵源之間的文化關聯,又營造了沉浸式體驗的文化環境,對古樂器的當代傳播將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而這些全方位、多樣化的文化傳播形式,又會對基礎性的民族音樂及傳統文化研究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具有深度和體系性的基礎研究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傳播動能﹔這種體驗式的文化傳播氛圍同樣也會反作用於學校藝術教育,彌補當代古樂器學校教育傳承方面“濡化”氛圍缺失的現實問題。

因此,在當代文化場域中,我們要以傳承沛筑文化為契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弘揚傳統音樂文化,不斷提升文化自信。 (作者:龔雪 單位:南京曉庄學院音樂學院,本文屬於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非遺“沛筑”與研旅融合對江蘇沛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研究》、南京市委宣傳部第五批文化人才項目《“沛筑”形制改良與創新研究》、南京曉庄學院青年專項〔人文社科類〕《國禮非物質文化遺產“沛筑”的學校教育傳承體系研究》成果)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