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蘇東坡的手札和契訶夫的醫囑

2021年09月03日09:0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蘇東坡的手札和契訶夫的醫囑

  我國書法,成一獨立藝術品類,在他國並不多見。由於此,獲得名家書跡,成了收藏家甚至許多普通人的強烈願望。可眼下,社會發展,人們有了一定經濟條件,也導致名家作品價格被炒作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已經成了普通人“玩不起”的物件。這其實與書法作品本質意義大相徑庭。

  在我國古代,據記載,人們也早早有了收集名家手跡的努力。不過當時,限於整體社會經濟條件,還不是全然百姓“玩”不起,而是看你的熱愛程度。倘若你十分喜歡,使用一些當時可以拿出手的有限物質,也能夠得到你心儀名家的作品。當然,你不能太過奢求,有一二頁名家手跡,就該很心滿意足才是。

  我國古書上,就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是宋代有一名韓宗儒的人,極貪飲食,卻不舍得花錢。當朝有一收藏家,極喜愛蘇東坡的書跡,韓宗儒知道了,他恰恰與蘇東坡有那麼一點點認識,偶爾還有書函往來。這個姓韓的,動動腦筋,想出個主意來。自己的書函當然不值錢,他卻常常有事無事給蘇東坡去信,隨便說點不咸不淡的話。東坡有禮,總是回復書信給他。他倒好,每每拿到東坡回復信札,立馬討好地送到那位收藏家手裡。這個收藏家也有意思,為報答,大約也為進一步獲得,每次都給韓宗儒不甚豐厚卻也不薄的回禮。這回禮有趣,不直接用錢,是當時市值不便宜的數斤羊肉。

  這幾斤羊肉,在當時,對家庭,很“上位”,可供韓宗儒一家吃好幾頓。時間久了,消息也就外傳開來。蘇軾門人,也是大詩人的黃庭堅便跟老師開起玩笑來:從前王羲之以自己的書法換喜愛之鵝,還算雅潔,今天你的書札卻被人換成羊肉吃了。

  黃庭堅說的是前代大書家王羲之的故事,載於《晉書·王羲之傳》。說王羲之極為喜歡鵝。家鄉會稽有個老太太養了一隻鵝,叫起來很好聽。王羲之想買來自己養著,不料老太太不賣。無法,他隻好帶著親友前去觀賞。鵝主人的老太太一聽官員來家,無可招待,趕緊把鵝殺了,煮好了等著王羲之。此種境況,使得“羲之嘆息彌日。”不算完,有一道士喜好養鵝(不曉得是否為投合王羲之)。一次,王羲之前去觀看,非常喜愛,一定要道士把鵝賣給自己。道士更聰明,他知道王羲之是大書法家,平素字跡難求,便借機橫索:你給我寫一遍《道德經》,這一群鵝都送給你。這下子抓住了王羲之的“脈”,他立馬高興地錄寫《道德經》一遍,然后裝起鵝回家。從后世傳說看,似乎王羲之書寫的不是正史中記載的《道德經》,而是相傳老子所著的《黃庭經》。人們還給這部《黃庭經》另一個貼題稱呼:《換鵝帖》。

  不過蘇東坡卻不是如王羲之一樣自己喜歡,而有些無奈。他遇見的這事,后來鬧到有些難於收拾。一天,蘇東坡正在翰林院中忙著公務,這個韓宗儒又遣人送來一封書信。打開看看,沒有什麼內容,蘇軾便擱置一邊。不料送信人卻不依不饒,在門外吆喝,一定要取得回信才走。好脾氣的蘇東坡哭笑不得,隻能一語道破:回去告訴韓宗儒,今日斷屠。也就是今天不回信了,免得人家的羊遭到屠宰。再后來如何書中沒有記載,可當天那位韓宗儒的口福定然是享受不到了。

  恕筆者閱覽有限,這故事,先前以為隻會發生在咱們重視書跡的國度,豈料近日翻書,才知道這喜好,甚至手段,他國也有。在一位俄國作家回憶契訶夫的文章中,有這樣一段故事。契訶夫午飯后,總是坐在自己書房喝茶,有時也去花園,坐在長椅上,“身上穿著大衣,手裡拿著手杖,黑呢軟帽一直拉到眼睛上,而瞇起的眼睛就從帽檐下望出去”。難得清閑,“這幾個鐘頭是客人最多的時候。”不斷有人打電話來求見,不斷有人上門造訪。來干啥?不外乎討要名片,或者請契訶夫在書上簽名留念。

  有一天,一個被契訶夫叫作“唐波夫的地主”的人登門求醫。契訶夫早年行醫,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此時契訶夫告訴此人,自己早已經不行醫了,醫術也荒疏了,勸他另外找高明的醫生,可“毫無作用”。這個“唐波夫的地主”固執己見,說他除了契訶夫,別的醫生他一概不信任。不得已,契訶夫隻好給他開“幾條無關緊要而且四平八穩的醫囑”。這個地主很大方,臨別時拿出兩個金幣放在桌子上,任憑契訶夫如何推辭,他都不肯收回。萬般無奈,契訶夫隻好讓步。他說,他不想要這份謝儀,也不認為自己該得這份謝儀,他要把這筆錢送交“雅爾塔慈善機構”,以供賑濟之用。契訶夫隨即寫了一張收據。不承想這位“唐波夫的地主”就是沖這個來的。他笑容滿面地接過收據,“小心翼翼”裝進錢包,然后以實相告:他來此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得到契訶夫的“手跡”。為証實,這位作家補充說:“這個別出心裁而且不達目的不肯罷休的病人的事,是安東·巴甫洛維奇半氣半笑地親口告訴我的。”“安東·巴甫洛維奇”即契訶夫。

  由此看來,以前有文章回憶,說齊白石老先生貼在門上不讓人打擾的告示,很快被人揭去收藏﹔於右任先生“不可隨處小便”的貼條,被人揭去,裁裱成“小處不可隨便”的格言,真實成分很大。因為符合一些希望獲得名家字跡,實際卻困難者的可能條件。

  真正人同此心,情同此理。前舉這中、西二人,雖然均為追星求“跡”,可還是有高下之分的。收存手跡,出自喜愛,可以理解﹔拿手跡去換羊肉,滿足口福,屬圖實惠,有些可笑。不過,運用手段,獲得名家“字跡”,他們倒各自有異曲同工之“妙招”。(楊建民)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