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景洪:加大科技供給支撐 助百姓致富

“今天,我就百香果的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問題,給大家講一講……”一堂根據種植戶“點單”,由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科協、景洪市科協組織開展的百名專家科技下鄉服務專題培訓,在景洪市景訥鄉賀孔村委會的百香果種植基地進行,科技“特派員”下鄉為百香果種植戶指點迷津。
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高世德憑借自己多年的研究經驗,就百香果栽培的氣候條件及土質的選擇、水肥管理、保花保果、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知識展開培訓,現場一邊講解一邊示范,並通過與農戶交流,針對目前百香果出現的花葉病和爛果情況,對種植戶進行用藥指導。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地講解讓賀孔村村民們受益匪淺。
農科專家為百香果種植戶指點迷津。
“訂單式”“個性化”科普下鄉精准有效
賀孔村地處景訥鄉西邊,下轄9個自然村,大部分為山區村寨,賀孔村全村共265戶1317人,其中有建檔立卡戶37戶161人,村民大多以橡膠和茶葉為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去年,為了進一步增加收入,賀孔村村民開始種植百香果。百香果適應性廣、生長周期短、產量高、效益好,目前我國熱區不少地區已將百香果種植業列為“短、平、快”的精准扶貧項目,賀孔村也已發展種植百香果560畝。
但今年以來,雨水較多,百香果病虫害增多,加上村民們沒有經過系統培訓,隨著種植面積擴大,在百香果的管護上出現了較大困難。村民們亟需一堂有針對性又實用的百香果種植管理技術培訓課。
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景洪市科協通過多方協調,在西雙版納州科協的幫助下聯系上了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的相關專家,把知識“送下鄉”,專門開展了這堂由村民們“點單”的培訓課。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景訥鄉大寨村委會的魔芋種植基地,西雙版納旺達魔芋合作社魔芋種植專家楊志彪從當前魔芋產業發展形勢、魔芋種植整地規格、種植技術管理等方面,為75名參加培訓的魔芋種植戶進行了技術指導。
科協作為聯系服務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群眾組織,在引導科技資源走進鄉村、助力鄉村振興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今年以來,通過基層調研,景洪市科協了解到傳統的“科技下鄉”缺乏針對性、科普效果不佳、群眾受益有限的實際,及時調整服務方式方法,整合社會力量,以“訂單式”“個性化”的培訓,使科普工作精准有效地匹配當地群眾的科技需求。
此外,市科協還將根據農戶需求,在嘎洒鎮、勐罕鎮、基諾山鄉、勐養鎮、江北街道、東風農場等教學點開展26期1500人的農函大培訓,培訓內容涵蓋芒果、龍眼、荔枝栽培和茶葉栽培與加工以及蜜蜂養殖、養豬實用技術等,切實幫助農戶掌握實實在在種養殖技術,提高農村勞動力科學素質。
農科專家為村民講授“點單”培訓課。
“讓你聽懂我的語言” 雙語科普接地氣
在基諾山鄉巴來村柚子種植基地,高級農藝師布魯車正在給村民們講解柚子樹的管理要點。“柚子挂果期長,對水分的需求量很大,所以一定要保証灌溉……”與高世德不一樣的是,布魯車的講解中,時常穿插著基諾語。
基諾山鄉地處景洪市東北部,距景洪市政府所在地27公裡。全鄉95%以上土地坡度在25°以上,是典型的純山區鄉鎮。這也意味著農業生產無法進行大規模機械化操作,因此,在這樣的山區從事農業生產工作,還是很辛苦的。況且,土地始終是有限的,養家糊口沒問題,但要靠全家人這幾畝地發家致富,仍然有很大的難度。所以,很多年輕人往往會選擇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照顧農田山地的,往往是老一輩居多。
現任基諾山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的布魯車本身就是土生土長的基諾人。對山區農村的這種現狀,他頗有感觸。“我們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教育我們,要好好讀書,學好本事以后才能出人頭地,不要再回到窮山溝溝裡來挖地了。”布魯車笑著說,這是他小時候聽得最多的話。“其實現在長大了,我覺得做農活也挺好,關鍵是看你怎麼干。”
布魯車說,掌握一定的科學技術,對村民們更好地盤活自己的土地一定是有幫助的。但留守在家的老人們自身文化知識有限,接受新知識的渠道少,農作物種植管理粗放,經濟效益不高,而他們中,很大一部分甚至是聽不懂漢語的。怎麼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農業技術知識,是擺在農服中心技術人員面前的一道難題。
“其實不只是基諾鄉,好些鄉鎮和村子都有同樣的情況。發現這個問題之后,我們經過調查研究,在省上相關部門的幫助下,以基諾山鄉為試點,組建了一個由基諾族為主,其他民族專業技術人員為輔的基諾族鄉雙語科普服務站。”景洪市科學技術和工業信息化局科學技術普及股負責人李春林介紹,基諾鄉雙語科普服務站共有11名種養殖技術人員,可以根據村民們的需要開展雙語科普活動。而這個試點的雙語科普工作,也取得了明顯成效。僅在服務站成立的一年后,就幫助基諾山鄉種植三月甜李的群眾增收了300多萬。
農藝師為村民講解柚子樹管理要點。
接地氣的雙語科普,讓山區群眾掌握了更多農業技術知識,提升了作物產量和品質,實現了農業增效和群眾增收。“今年,我們計劃在景哈鄉再進行一次試點,組建一支由哈尼族為主、其他民族為輔的‘雙語科普’專家服務工作隊,現在隊伍已經基本組建起來了。我們要讓這些既會講漢語,又會講民族語的專家走到田間地頭,走進老百姓家裡,去做科普,讓大家都能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以后我們的鄉村就不愁它不會好。”李春林說。
在一步步的探索中,景洪市科協始終堅持“科技助力、智力幫扶、素質提升”的理念,加大科技供給和支撐,增強廣大農戶學科學、信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農民科學素質和生產技能,在幫助農戶掌握農村實用技術上下功夫,在提高農民科學素質上作文章,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實現了“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科普目標。(劉立曼 文�圖 雲南省科協供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