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省盈江縣石梯村:守住綠水青山 賺到“金山銀山”

程浩
2021年07月14日08:24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要到石梯村,雖不用真的爬石梯,但確實不易。

驅車從雲南省德宏州盈江縣城出發,沿山路盤旋行駛,到80公裡外的石梯村得2個多小時﹔碰到雨天,時間還得加長。

這個位於中緬邊境的景頗族、傈僳族聚居村寨,因舊時商隊為通行在陡峭山崖上開鑿階梯而得名。

徐小龍正望著村子附近的林子。人民網 程浩攝

這裡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是全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鳥類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有鳥類四百多種,國內僅有的5種犀鳥、林雕鸮及灰孔雀雉等珍稀鳥類均在此有分布。

在當地黨委政府引導下,這些年石梯村依托豐富的鳥類資源,發展“觀鳥經濟”,守住了綠水青山,賺到了“金山銀山

“到我們石梯村,不用爬石梯了!”村民徐小龍打趣說。

飛在叢林裡的花冠皺盔犀鳥。尹以祜攝

“舊習慣”變“新產業”

7月5日一大早,記者隨COP15“滇西秘境——雲南德宏生物多樣性”全媒體主題採訪行從盈江縣城前往石梯村,“不幸”遇到雨天。

一路上大雨瓢潑,雨刮器雖高速擺動,但目之所及,仍隻能看到前車濺起的水花,及山路兩側濕漉漉的熱帶雨林。

好事多磨。3個多小時后,石梯村到了,車停在了小龍客棧門口,36歲的老板徐小龍特意換上隻在過節時才穿的景頗族服飾盛裝迎接。

“日子過得挺好呀!”隨行人隨口夸道。徐小龍拘謹一笑,“還行吧!”

時間回溯多年,徐小龍笑不出來。在他記憶中,小時候糧食不夠吃,大人隻能進山打獵,所打獵物中,鳥是最多的一種,運氣好的時候,還能打到野雞、野豬。

長此以往,生態環境被破壞,周邊林子裡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少。很難打到獵物的村民,日子越發貧苦。建檔立卡時,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3戶,貧困發生率達50.5%。

要想把日子過好,得先把環境保護起來。

為改變現狀,當地黨委、政府組織黨員、“草根民嘴”等,用“漢語+民族語言”、小品歌舞等形式進寨子,讓村民主動放下斧頭、砍刀、獸夾,投身到生態保護中。

要保護生態,換言之村民們沒法狩獵了。咋糊口?當地黨委政府引導村民發展堅果等林下產業。徐小龍家種了30畝,這兩年就能有收成。

不隻徐小龍家,目前,石梯村共種植堅果、咖啡、荔枝等經濟林果950畝,全村綠色產業面積達3300畝。

石梯村附近的山林景象。尹以祜攝

“狩獵人”變“護鳥人”

另一條增收致富的路也在向村民們“招手”。

2016年,盈江縣觀鳥協會和縣相關單位的工作人員動員村民們當“鳥導”發展“觀鳥經濟”。“觀鳥還能賺錢?”村民們不相信。抱著“搞不成還能再窮到哪兒去”的心態,包括徐小龍在內的幾名年輕人跟著觀鳥協會的人學習鳥類知識,當起“鳥導”。

徐小龍學東西快,“以前隻知道村裡鳥多,但不知道是啥鳥,經過專家培訓,慢慢知道了。”此后,隻要有觀鳥愛好者來村裡,他都會主動請纓,帶著去觀鳥,賺起“鳥錢”。

慢慢地,村裡的“鳥導”越來越多,在黨委政府宣傳下,村裡名氣也越來越大,國內外的觀鳥愛好者爭相前來,石梯村在觀鳥界“火了”。

當地黨委政府趁勢引導村民建鳥類監測點、當志願者,從事餐飲、住宿及配套服務,鼓勵讓農民吃“旅游飯”,賺“觀鳥錢”,走生態致富的路子。

徐小龍全家齊上陣,自己當“鳥導”,家人經營農家樂和客棧,年收入增加了四五萬元。

經濟條件好了,徐小龍家的生活水平蹭蹭變好,走進他的新家,電視機、冰箱等家電齊全。

不隻徐小龍家,近年來,當地黨委政府引導村民在附近山林裡搭建了四十多個鳥類監測點,疫情前每年接待觀鳥人數2萬多,村民人均收入從早些年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1萬多元,40多戶貧困戶也已全部脫貧。

飛在叢林裡的花冠皺盔犀鳥。尹以祜攝

消失的鳥兒回來了

知道能通過觀鳥過上好日子,村民們保護綠水青山的動力更足了。

每次帶領觀鳥愛好者進山前,徐小龍都會不厭其煩地叮囑對方:“不要抽煙,不要給鳥兒投食,不要大聲說話。”每次進山前,他還會准備個塑料袋裝垃圾。

作為村裡的護林員,徐小龍每月至少巡山15天,砍刀、望遠鏡、水壺是必需品。很多地方摩托車到不了,他會走路前行,一天下來,至少走10公裡。“以前進山背刀,是為了狩獵﹔現在進山背刀,是為了保護這些動物。”徐小龍笑著說。

干了幾年護林員,徐小龍負責的林區沒發現過偷獵行為,不過其他村民發現過。2017年12月7日,兩名違法嫌疑人潛入石梯捕鳥,有村民將涉案人員扭送到公安機關。

為持續鞏固生態修復成果,在當地黨委政府引導下,石梯村還將保護生態環境內容納入黨員積分管理,同時將生態保護內容寫進村規民約。“捕鳥、砍樹,發現一起扭送一起﹔隨意開荒,責令恢復,處罰2000元交村民理事會,並上報相關部門﹔對主動上報破壞生態環境行為情況的給以200-2000元獎勵……”村規民約裡的規定很具體。

樹上的鬆鼠。黃國回攝

村民們共同努力下,石梯村生態環境慢慢修復,消失百年的花頭鸚鵡、鳥類中的“大熊貓”紅腿小隼等珍稀鳥類重回這裡筑巢安家,“人鳥相依、天人相諧”的景象則吸引著更多觀鳥人慕名而來。石梯村也被觀鳥人稱為“中國犀鳥谷”和“觀鳥聖地”。

記者一行離開時,天終於放晴了,雲飄在山裡,鳥兒悅耳的叫聲此起彼伏。“看,紅腿小隼!”遠處枝頭一隻麻雀般大小的鳥,正在抖落翅膀上的雨滴。大家紛紛傳遞望遠鏡,隻為一睹這隻鳥的“芳容”。

接著,一行人又看見一隻覓食而歸的花冠皺盔犀鳥迅疾地從高空飛向巢中,將捕捉到的食物投喂給小犀鳥,溫馨至極。

“不虛此行!”一行人感嘆,終於親身感受到了雲南的生物多樣性。

此時,山風徐徐,鳥鳴啁啾。目之所及,盡是自然之美。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