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搬運工”給更多孩子帶去希望

2021年06月16日08:49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愛的搬運工”給更多孩子帶去希望

  一張希望工程的照片曾感動無數人:一個大眼睛女孩手握鉛筆,直視前方。1995年1月,34歲的杭州鋼鐵廠團委書記張春燕,帶著看到這張照片后的感動和對希望工程的憧憬,調任團浙江省委直屬事業單位,專門從事希望工程工作,並一干就是27年,直至今年退休。

  讓貧困孩子有書讀、有學上,這是張春燕朴素的願望,也是有著37年黨齡的她始終堅守的初心。這位“老團干”說:“我的工作,一頭是奉獻愛心的公益人,一頭是需要幫扶的青少年,我站在中間,是一名‘愛的搬運工’,幫助了他人,也讓我自己感到幸福。”

  “張阿姨給我們帶來希望”

  4月,在浙江開化縣黃谷鄉建國希望小學,孩子們正盡情享受著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

  張春燕依然記得自己1995年3月第一次來到這裡時的情景:已是危房的鄉校無法承擔正常教學,100多名學生分散在好幾戶農民家裡上課。下課時,孩子們在塵土飛揚的黃泥路上橫沖直撞……陪同張春燕走訪的鄉干部一邊招呼著孩子們注意安全,一邊向張春燕介紹情況。

  一直生活在杭州城區的張春燕沒想到,浙江竟有條件這麼落后的鄉鎮。她問道:“你們很早就提交了申報材料,一直沒人願意來捐建希望小學嗎?”

  “聽說有個上海老板有意向,可是一直沒下文。”鄉干部回答。

  “那我幫你們跑一趟上海吧,一定幫你們爭取下來。”立下“軍令狀”的張春燕第二天就輾轉聯系上了申華實業創始人瞿建國。

  瞿建國沒去過黃谷鄉,對於捐資建學校有些顧慮。張春燕向瞿建國分享了她在黃谷鄉的所見所聞,經過兩天的“談判”,瞿建國最終被張春燕的赤誠情懷打動,決定捐資20萬元。

  這是張春燕勸募援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學。在落成儀式上,她的面前是一張張開心的笑臉。“謝謝張阿姨!”稚嫩的童聲在空曠的操場上響起。那一刻,她的幸福也像花兒一樣綻放。

  這之后,張春燕跑遍了省內90個縣市區和多個兄弟省市,隻要接到當地團委提出的幫扶需求,她和團隊就立即著手調查核實情況,不錯過任何一個幫助孩子的機會。

  2002年,浙江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兩個不讓”的工作要求,張春燕和省青基會的同事第一時間設計和實施“浙江省大學生助學計劃”﹔2008年,圍繞浙江省委、省政府全面推進“浙江省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的部署,他們又迅速推出“浙江省低收入農戶青少年關愛行動”……

  從1992年團浙江省委發動全省團員青年籌資捐建文成縣嶺后鄉希望小學開始,浙江省青基會至今已向社會募集超過6億元善款,在省內外援建了599所希望小學、28所希望幼兒園,獎勵和資助大中小學生20余萬人次,各類公益項目惠及青少年超百萬人。

  葉祥根曾接受過希望工程的資助,他一路求學,順利考取公務員。2000年,葉祥根還在溫州讀高中時,張春燕專程去學校看望過他。葉祥根說:“張阿姨就是給我們帶來希望的人。”工作幾年后,葉祥根成為浙江麗水市蓮都區的一名團干部,他接過了希望工程的接力棒,為和他一樣的貧困上進學生提供幫助。

  要麼不做,做了就得做好

  熟悉張春燕的人都知道,她身上有著一股子執拗勁兒。從杭鋼的儀表工到團委書記,再“轉戰”希望工程,每一件工作她要麼不做,做了就得做好。

  隨著浙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學校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和孩子的全面發展,各種項目需求也更加個性化。

  2020年通過省青基會資助,建德市三都梓裡小學的每名學生都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葫蘆絲,民樂真正成為全校的特色。當年11月,校長邀請張春燕觀看孩子們的演出。這件事讓她想到,近幾年來,類似葫蘆絲這樣的個性化需求項目越來越多,每次都“一事一議”,費時費力。能不能從中提煉出一套非標准化項目的募捐模式,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再過不到4個月就退休了,要不算了吧?”有人“善意”提醒她。

  可更多的人知道,張春燕認准的事,一定會做下去——這早已不是她第一次拿制度“開刀”。

  2013年,浙江省青基會面向大中小學生、農民工子女等不同學生群體的助學項目有著各自不同的管理制度,張春燕首先提出將它們合並到同一個管理辦法中。同事們面露難色,都說“現在這樣就挺好”,她卻反復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幾乎是硬推下去”。

  2015年,經過兩個學期的磨合實踐,《浙江省希望工程學生資助項目實施管理辦法》成型,學生資助項目實現了一套流程一個辦法一貫到底,項目的運行更加規范高效。

  這一次,她又和同事一起迎難而上。一塊數字黑板、一支紅領巾鼓號隊、一間多功能教室、一條校園文化長廊……零散的軟硬件個性幫扶項目如今都有了共同的名字——“希望工程·筑夢基地”,也有了共同的管理辦法,有需求的學校隻需通過當地團委按章向省青基會提出申請。

  “做公益不是收錢、發錢這麼簡單。在規則與現實脫節時,要找到平衡點予以創新,每一步都做到有理有據。”張春燕深知規范透明是公益事業的生命線,所以極為重視制度建設,力求每一個項目都有規章制度,每一個專項基金都有據可依。

  在這樣的精益求精之下,省青基會在規范透明方面屢獲行業認可,連續兩屆獲評“全國先進社會組織”,連續3輪獲評5A級社會組織﹔在去年的抗疫籌款中,被《公益時報》評為籌款達千萬元的12家信息公開五星級基金會之一。

  “年紀大了也要有數字化思維”

  今年3月1日,張春燕正式退休,原以為迎來了清閑的養老生活,卻發現干了27年的事,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的。

  張春燕時時關注著青基會的新聞,每當“親青籌”上線新的公益活動,她都要搶先體驗一把。前幾天,青基會上線“3小時公益”,與另一家平台實現數據互通,她立刻在上面捐款體驗流程,向單位負責同事反饋了“頁面跳轉速度能不能更快點”的建議。

  “如果像我這樣的‘老年人’都用得慣,公眾接受度就差不了。”張春燕說。

  起初,張春燕不適應網上公益,覺得線下更“靠譜”。有一次,單位年輕同事在組織生活會上“批評”她“互聯網知識技術應用不夠”,她有些失落,年輕時,她總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1998年,她在杭州組織了一場上街勸募活動,這在全國公益組織中是很前衛的做法。活動中,在人流量大的地方,隨處可見穿著“希望工程”紅馬甲的志願者,兩個小時募集到6萬元。

  2005年,全國首家地域性互聯網捐贈平台“浙江希望工程在線”上線,基層團組織可將材料直接傳到網上,工作效率大為提升,這也是她主推的工作。

  難道年紀大就一定會落后於時代嗎?張春燕較起了真。

  2016年,團浙江省委、省青基會聯合發起搭建“親青籌”互聯網公益眾籌平台。這是全國青基會系統第一個網上眾籌平台,目前已眾籌5500萬元,捐款人次近100萬。去年抗疫期間,3個月就眾籌到1000多萬元。

  從項目孵化的第一天起,張春燕就“盯著”部門同事,基於互聯網設計項目,重構工作流程,打造一個高效協同的工作體系。同時,她也扮演起“用戶體驗師”角色,怎麼把籌款鏈接轉發朋友圈、如何在支付寶上捐款……張春燕不斷請教、體驗、對比,再提出改進方案。

  如今,浙江省青基會的互聯網小額眾籌佔比已近70%,籌資總額超過1.36億元。公益項目也從原來單一的助學,拓展到助醫、助困、助就業等多個領域,“向陽花少兒醫療救助”“希望小書房”等公益項目在網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張春燕告訴記者,“年紀大了也要有數字化思維”。

  盡管已退休,但張春燕與希望工程的緣分遠沒有終結,這名“愛的搬運工”還將繼續與希望同行。(錢弘慧   楊寶光)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