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看海”現象 治理城市內澇有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2021年05月27日08: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告別“看海”現象 治理城市內澇有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汛期臨近,又到了防澇防洪的關鍵期。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城市內澇治理的實施意見》,提出要統籌推進城市內澇治理工作,力爭到2025年,各城市排水防澇能力顯著提升,有效應對城市內澇防治標准內的降雨,老城區雨停后能夠及時排干積水,低窪地區防洪排澇能力大幅提升,歷史上嚴重影響生產生活秩序的易澇積水點全面消除,新城區不再出現“城市看海”現象。

治理城市內澇,有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不讓內澇影響城市運行

“一到雨天就得蹚水去上課。”家住廣東珠海的李圓圓告訴記者,小時候城市內澇可謂家常便飯。“我記得上小學時,夏天下暴雨,內澇積水會沒過小腿,上學路上要特別注意,不能走有漩渦的地方,因為可能是較深的水坑,萬一掉進去就危險了。”

李圓圓回憶,城市內澇不僅給上學帶來不便甚至是危險,也給家庭生活帶來影響。“那時我們家住一樓,一下雨媽媽就要把放在床底的東西都拿到床上去,不然可能被淹。趕上連續下暴雨,家中地面全是水,我們坐在床上感覺像在一座小島上,四周就像海,真是名副其實的‘海景房’。”

不少受訪人稱,南方城市內澇比較常見,對生活造成很大不便。“作為一個在武漢生活的廣東人,我對內澇可太有發言權了。”目前在武大就讀的小張告訴記者,十多年前在家鄉讀小學,內澇嚴重時,老師會站在校門口把低年級的孩子抱進教學樓。“這麼多年過去了,城市建得越來越美,但城市內澇還是經常發生。真希望各地能好好治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城市內澇為何頻頻發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院長姜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造成城市“看海”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氣候和環境角度來看,全球氣候變暖,極端事件頻發,特大暴雨不斷增多﹔城市熱島效應,使暴雨出現的幾率增加,導致降水集中﹔城市汽車尾氣排放等也會增加空氣中粉塵、顆粒物,容易產生凝結核,進而產生降水。”姜彤說。

“不合理的城市規劃也是內澇發生的重要原因。”姜彤指出,一些城市新區建設過程中,防洪設施沒能跟上,同時老城區管道老化,排水標准較低,排水系統建設滯后,在出現連續暴雨的時候,就容易發生內澇。此外,城市大量採用硬質鋪裝地面,滲透力下降,而城市中植被稀疏,水塘較少,難以貯存雨水,匯水后易形成積水。

一城一策,實現澇時能排

未來幾年,防治城市內澇將從何處著力?

此次《意見》明確,既要統籌規劃、整體設計,又要因地制宜,“對症下藥”。

統籌規劃,就是要形成流域、區域、城市協同匹配,防洪排澇、應急管理、物資儲備系統完整的防災減災體系。

給城市“留白增綠”。據介紹,相關城市將逐步恢復並增加水空間,擴展城市及周邊自然調蓄空間。在城市建設和更新中,結合空間和豎向設計,優先利用自然窪地、坑塘溝渠、園林綠地、廣場等實現雨水調蓄功能。

消除管網“空白區”。國家將加大排水管網建設力度,改造易造成積水內澇問題和混錯接的雨污水管網,修復破損和功能失效的排水防澇設施,新建排水管網盡可能達到國家建設標准的上限要求。改造雨水排口、截流井、閥門等附屬設施,確保標高銜接、過流斷面滿足要求。

因地制宜,就是不搞“一刀切”,而是一城一策。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唐登杰表示,有關城市要根據本地自然地形地貌條件、水文氣象特征等因素,特別是近年來已經出現嚴重內澇的重點區位和導致內澇問題的重點環節,全面梳理出“十四五”期間內澇治理的重點建設項目。“尤其是去年發生過內澇的區段,要因地制宜實施治理工程,確保內澇不再發生。”唐登杰說。具體要求是,老城區結合更新改造,修復自然生態系統,抓緊補齊排水防澇設施短板﹔新城區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排水防澇設施。

減少城市內澇,既要提升硬件,也要改善管理。此次《意見》特別強調,要建立健全城區水系、排水管網與周邊江河湖海、水庫等“聯排聯調”運行管理模式。加強跨省、跨市河流水雨工情信息共享,提升調度管理水平,根據氣象預警信息科學合理及時做好河湖、水庫、排水管網、調蓄設施的預騰空或預降水位工作。

信息化技術也將更多地運用到治理城市內澇中。包括建立完善城市綜合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各部門防洪排澇管理相關信息﹔在排水設施關鍵節點、易澇積水點布設必要的智能化感知終端設備﹔有條件的城市,城市綜合管理信息平台要與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台深度融合,與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充分銜接。“智慧平台的建設,可以很好地提升城市面對汛情的應急水平、調度水平。”姜彤說。

治理內澇,資金土地有保障

目標已經確定,如何落到實處?

責任主體明確。“城市政府是內澇治理工作的責任主體,要嚴格落實主體責任,把治理內澇作為保障城市安全發展的重要任務抓實抓好。”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強調。

政府投入加大。據介紹,中央預算內投資將加大對城市內澇治理的支持力度,城市內澇治理領域符合條件的項目將納入政府債券支持范圍。“地方政府要按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加大城市內澇治理資金投入,探索建立‘按效付費’等機制,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該負責人說。

多渠道籌措資金。今后,將探索供水、排水和水處理等水務事項全鏈條管理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探索統籌防洪排澇和城市建設的新開發模式,整合盤活土地資源和各類經營性資源。

用地有保障。據了解,城市內澇治理重大項目將納入國家重大項目清單,加大建設用地保障力度。在地下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應優先保障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

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時期將加快治理城市內澇,力爭5年內見到明顯成效。到2025年,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而到2035年,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將進一步完善,排水防澇能力與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要求更加匹配,總體消除防治標准內降雨條件下的城市內澇現象。

記者了解到,不少城市已在建設“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的特征主要包含6個方面,分別是滲、滯、蓄、淨、用、排。”姜彤介紹,“滲”即保証城市雨水滲透的效果﹔“滯”為減緩雨水流失的速率,提升城市土壤吸納雨水的能力﹔“蓄”是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吸納雨水,作為城市水資源的補充﹔“淨”“用”“排”則是對雨水進行適當處理,從而進行雨水的資源化利用和循環利用,利用調節塘、調節池、雨水濕地、透水磚等設施控制徑流總量,削減峰值,使城市能夠真正做到“澇時能排”。姜彤表示,“借助海綿城市建設平台,可助推經濟向可持續、穩增長方向發展,還可重塑公眾關於城市建設的認識,引導公眾增強生態環保意識。

未來幾年,隨著治理內澇的措施逐步推進,“城市看海”將成為過去。(孔德晨)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