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瀾滄:滬滇協作有特色 脫貧攻堅步伐快

2021年04月23日14:16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曾經,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是雲南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是全國52個國務院挂牌督戰縣之一,也是全國“直過民族”區域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縣。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安排部署,上海市黃浦區從1996年起對口幫扶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實施了一大批產業發展、農村建設、勞務協作、社會服務、教育衛生等項目。

特別是近年來,黃浦區逐步加大對口幫扶力度,探索出一條具有瀾滄特色的滬滇協作道路,加快了瀾滄縣脫貧攻堅進程和經濟社會發展步伐。

瀾滄縣林下三七種植。張輝攝

整村打造,建設示范項目

2017年至2018年,上海市幫扶瀾滄縣集中打造竹塘鄉雲山村雲山自然寨,探索出一條“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素質提升”並舉、集中優勢資源打貧困殲滅戰的新模式。整村打造一改“撒胡椒面”的傳統幫扶模式,有助於更好凸顯上海市幫扶的整體效果,實現貧困村長期穩定脫貧,之后逐步成為瀾滄縣滬滇協作項目的主流模式。

2019年至2020年,瀾滄縣全面整合上海市幫扶計劃內資金、黃浦區幫扶計劃外資金、街道攜手奔小康資金、村企結對資金和各類社會幫扶資金,在全縣范圍內著力打造以勐朗鎮羅八村、安康鄉南柵村、東回鎮班利村等為代表的示范點,實施整村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種養殖產業發展、人畜分離養殖小區建設、庭院經濟發展等多位一體的農村建設項目。

這些示范點按照整體打造、專業設計、分步實施、壓茬推進的長期幫扶策略,既聚焦按期脫貧摘帽,又圍繞長期穩定脫貧,普遍綜合了村功能提升項目和產業發展項目,有的還配套了民族文化和技能培訓項目,既有效改善了項目實施村組的人居環境,提升了基礎設施功能配套,又使項目實施村組群眾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得以顯著提升,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在東回鎮班利村,滬滇項目充分發揮該村臨近空港的交通地利優勢和作為“擺舞之鄉”的傳統文化優勢,採取“功能提升+產業發展+文化振興”的綜合幫扶舉措,有效幫助班利村實現整體脫貧,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並建立起符合班利實際、具有班利特色的穩定產業支撐。

與此同時,瀾滄縣將原來分散使用的街道幫扶資金、村企結對資金、社會幫扶資金進行合理整合,化零為整,形成合力,著力打造旱谷坪村雲盤八十公裡建設、賽罕村佧霍集中安置點提升等項目,形成攜手奔小康的示范亮點。

聚焦產業,培育造血功能

貧困人口要脫貧,不能隻靠“輸血”,還得培養他們的“造血”功能。近年來,滬滇扶貧協作項目在瀾滄十分注重深度貧困村“造血”功能培育,結合示范點打造,在瀾滄因地制宜扶持推進了中草藥種植、能繁母牛養殖、生態雞孵化養殖、魔芋種植加工、牛油果種植、蔬菜種植等項目。

瀾滄農民普遍習慣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活,農業產業化程度非常低,即便是在上海連續兩年打造的雲山自然寨項目,如何培育“脫真貧、真脫貧、不返貧”的長期“造血”功能仍面臨產業薄弱、后勁不足等問題。

為進一步解決產業發展短板、優化產業發展結構、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滬滇協作項目緊緊依靠“時代楷模”朱有勇院士的指導幫助和技術團隊,著手在竹塘鄉雲山村、東主村實施三七種植實驗示范基地和三七酒廠建設項目,通過地租、務工、分紅等形式幫助當地農戶和村集體實現穩定增收,同時以三七的花、莖入酒,促進產業鏈延伸,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長期以來,瀾滄畜牧養殖產業化程度較低,面臨缺乏養殖技術、養殖基地、合作企業和資金貧瘠等現實困難,滬滇協作項目嘗試在木戛鄉南六村、邦利村展開試點,推行“借一還二”的模式,產生投入一份資金、建成兩個牛圈的產業帶動效應,並通過完善配套、按需分配、購買服務、鄰裡互助、借母還犢等創新方式,推動集中養殖小區項目有效發揮環境提升、帶貧增效、產業發展的綜合效益。

在勐朗鎮羅八村,滬滇項目積極扶持花椒種植產業的發展壯大,投入黃浦區計劃外資金新建花椒烘干廠及配套設施,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降低運輸成本,全村青花椒種植擴大至3599畝,初步形成花椒精深加工鏈條。在糯扎渡鎮雅口村大歇場試點引進自然能提水技術,利用自然能源作為動力,不用電、不用油,實現“水往高處流”。

滬滇協作有特色,雲南瀾滄脫貧攻堅步伐快。張輝攝

扶持電商,助力消費扶貧

滬滇扶貧協作項目在瀾滄注重利當下與謀長遠結合、線上銷與線下售兼顧、硬件配與軟件育共推、產品鏈與市場端並重,通過開辦一系列覆蓋干部、企業家及電商團隊的培訓、打造一個“浦江瀾”專業電商直播間、促成一次兩地電商戰略合作簽約、開展一連串線上直播帶貨活動、培育一家扶貧產品集成商、解決一攬子電商發展問題等“六個一”舉措,助力瀾滄農特產品走出大山,解決疫情影響下農特產品的滯銷問題,推動電商服務業長期穩定健康發展,促進農戶脫貧增收,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針對瀾滄當地供應商普遍小而散、無力單獨上電商平台、難以獨立應對市場的現狀,積極尋求傳媒公司和品牌集成商合作,依托上海在當地成立的瀾滄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將散布在不同鄉鎮的農特產品進行集成,“聚沙成塔”“借船出海”,為瀾滄特色農產品重塑品牌包裝、建立微店空間、完善品質把控,在貧困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台等推動扶貧產品上線建立電商鏈接,為持續長遠的銷售提供線上陣地,拓展市場空間,助力消費扶貧。攜手大眾廣告在上海8000 余輛大眾出租車上陸續投放瀾滄公益廣告,宣傳瀾滄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累計播放2600萬次7萬余小時。

瀾滄是典型的“直過民族”縣,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3年,勞動者受教育程度低、語言交往能力差,依靠科技發展生產的能力非常弱,要從根本上拔除“窮根”,關鍵還是靠教育。為此,援滇干部積極牽線搭橋,促成瀾滄縣與上海某教育管理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辦學協議,雙方合作開辦瀾滄上海新紀元第二民族中學、瀾滄上海新紀元實驗學校,從整體上促進瀾滄教育質量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協調“上海某教育獎勵基金”和其他社會資源,為瀾滄縣50多所學校建設了100多塊懸浮式籃球場、羽毛球場、排球場和人工草坪足球場、跑道等,有效改善了瀾滄中小學校的基礎教育環境。積極牽線搭橋,主動爭取黃浦區婦聯的支持,在縣文化館和東回鎮龍泉湖社區建成2個“兒童之家”,為搬遷群眾子女、留守兒童、附近貧困戶家庭子女提供免費教育資源,目前位於上允鎮勐允社區集中安置點的第三個“兒童之家”即將竣工。

同時,引進上海陽光善行公益服務中心,成立瀾滄縣第一家由民間力量發起的社會服務機構竹蜻蜓社區公益事務中心,推動“雅八雅咪”助學計劃向更多村寨延伸輻射,以介入服務模式提供社會工作專業支持,開展學齡前兒童普通話教學課程、素質教育及家庭親子教育,有力提高了當地兒童的普通話水平、行為規范意識和學校適應能力。

為讓更多的貧困家庭通過一人就業,擁有可觀的收入實現全家脫貧,積極對接就業資源,並推動在上海某速遞成立瀾滄縣第一家駐外勞務服務站,在瀾滄縣就業促進中心成立速遞招聘基地,把滬滇勞務協作的穩崗就業工作從“家門口”延伸到“廠門口”,更好達到“來得了、留得住、能穩崗、能致富”的目標,僅2020年就幫助2889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3個月以上。(張輝 瀾滄縣融媒體中心供稿)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