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回歸”,看傳統文化如何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2021年03月08日09:2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出圈”+“回歸”,看傳統文化如何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蘇繡作品。新華社發

【圓桌對話】

嘉賓:

潘魯生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

廖昌永代表(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委員、上海音樂學院院長)

楊朝明委員(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長)

主持人:

本報記者 劉夢 趙秋麗 顏維琦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也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給出的庄重承諾。

在建設文化強國的進程中,人們發現,傳統文化正帶給人們越來越多的驚喜。線上,近期河南春晚《唐宮夜宴》等節目火遍全網,B站上各類國風和國潮視頻彈幕刷屏﹔線下,各地博物館爭相推出爆款文創產品,鄉村“非遺+產業”發展亦是紅紅火火。對頻頻“出圈”的傳統文化,代表委員怎麼看?

1.回歸大眾生活

主持人:“網紅”傳統文化現象,真的“出圈”了嗎?

潘魯生:文化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方式,是很鮮活地“活”在人們生活中的。從“圈”的角度看,以往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可能有一定距離。但近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國家的軟實力不斷增強,我們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逐漸凸顯,體現了老百姓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的認同。另外,有很多將5G、VR等現代科技和傳統文化題材融為一體的作品,既傳統又時尚,也表明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是不謀而合的。

廖昌永:所謂的“出圈”熱,在我看來沒有“出”,它恰恰是“融圈”的,我們以前把圈子畫得太清晰,反倒讓各個行業之間越來越封閉。文化應該是融合的,比如音樂與文學、與建筑、與美育等。我們這些年來做的一些項目就是跨領域的融合。事實証明,它能夠得到大家更多的認同與喜愛。

楊朝明:“出圈”這個概念帶來一個思考——有人可能認為傳統文化本來有個“圈”,它是個別研究者或者弘揚者的事情。但我認為,所謂傳統文化,一定是從古到今一以貫之的,一定有其內在生命力。現在大家感覺到了“出圈”,實際上是傳統文化出現了它應該出現的一種現象,它已經開始回歸社會,回歸大眾,來到了我們中間。相比“出圈”,我認為它是一種“回歸”。

2.鋪染生命底色

主持人:傳承千年的傳統文化,為什麼對當下年輕人的吸引力這麼大?

潘魯生:現代科技文明和傳統文化有著內在的關聯——時尚根植於傳統,傳統也會隨著社會發展變遷而不斷創新。現在,一些年輕人追求的奢侈品,也從物質化逐漸變成了精神化,其中就包括對優質文化產品的需求。出現這種轉變,我想其中凝結的才智之美、設計之美、創意之美,才是吸引我們的最終要素。

廖昌永: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於文化認同,也就是身份認同。古人雲“倉廩實而知禮節”,當物質基礎到達一定程度,精神需求會更加凸顯。中華文化在5000年的發展中,恰恰是不斷學習、不斷融合、不斷提升的,這是它連綿不絕的原生動力。我們說“筆墨當隨時代”,文化怎樣才能在保持獨立的基礎之上,跟時代同頻共振,這也是我們這一代文藝工作者要去思索、去探求的。

楊朝明:我認為這和文化自信直接相關。我們的文化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連綿不斷,深層原因就在於傳統文化的本質屬性,與此同時它也鋪染著我們的生命底色。就像孔子的弟子顏回夸贊孔子“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當我們真正走進傳統文化的時候,也會發現它的魅力和它了不起的一面。

3.“打撈”文化寶藏

主持人:如何“打撈”那些不被注意的傳統文化寶藏?

潘魯生:是“打撈”,也是讓優秀的傳統文化為當代生活服務。首先,要尊重老百姓的文化主體地位。文藝工作者要深入到老百姓當中去,主動了解他們的歷史、文化與生活方式,創作的文化產品才有說服力。其次,還要利用高科技手段,特別是影像記錄等,讓傳統文化重新煥發出生命力,這也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一直在努力做的。

廖昌永:上海音樂學院從去年開始做了很多探索,包括復排經典作品、創作新的作品,也包括要求師生利用寒暑假多採風。創作者隻有知道老百姓所思所想、所愛所恨,作品才會具有生命力。從學校的角度,我們的創作也一定要和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藝術實踐、社會服務和課題研究結合在一起。隻有這樣,培養的學生才會對自己的專業有思考,對觀眾有敬畏,對傳統文化有情懷。

楊朝明:現在有些人對文化缺乏自信,正是因為對傳統文化還缺乏了解,隻有文化自知才能文化自信。從學者的角度看,我們更要正本清源,把被誤解了的問題講得更加清楚,隻有講清楚弄明白,大家才能合理地揚棄、批判地繼承,才能推動樹立更強的文化自信。

4.共赴文化強國

主持人:您心中的文化強國什麼樣?傳統文化如何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潘魯生:要建成文化強國,首先要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掘、普查、調研,發揚工匠精神,在此基礎上發展文化產業,把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變成當代的財富。當然,要加強鄉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質量。最后,還要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廖昌永:我心目中的文化強國,有著大量能夠反映中國人的精神文化特質,反映中國獨特傳統文化的優秀作品。首先,它們應當是多元化和多樣化的,不但有適合年輕人的,同樣也有適合老年人的。其次,它們也一定是富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的,能夠生動反映當前人們的精神面貌。

楊朝明: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有文化立足點的民族,而幾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滋潤著我們這個民族。我認為,建設文化強國需要把優秀的文化資源筑成文明的豐碑,用豐富的家教文化滋養家國情懷,以深厚的君子文化造就君子品格。(劉夢 趙秋麗 顏維琦)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