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畢業生留京率連續下降 為什麼不愛“北漂”了

2021年01月18日08:1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高校畢業生留京率連續下降 為什麼不愛“北漂”了

  近年來,北京高校畢業生留京率連續下降。日前,“為什麼高校畢業生不愛‘北漂’了”話題引發網絡熱議。更多探討不斷聚焦——

  留下還是離開?夢想不是“單選題”

  編者按

  2021年新年伊始,今年畢業的年輕人即將涌入求職大潮。對於95后、00后而言,“北漂”“滬漂”還是圓夢的必經通道嗎?當代青年的擇居、擇業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如何讓“下沉”到二三線城市的人才釋放更多活力?我們帶您走近畢業青年及相關群體“一探究竟”,並請專家解析這一現象背后的時代變遷與心態演進。

  本期嘉賓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趙忠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 李長安

  1.兼顧職業與生活:青年擇業觀悄然改變

  記者:近期,一些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相繼發布,引發網友關注。《2019年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顯示,應屆畢業生在京就業的比例近三年連續呈小幅下降趨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不再“北漂”的青年,都去了哪裡?

  李長安:近幾年,應屆畢業生在京就業比例持續下降,原因多種多樣。按照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人口遷移的動力由遷出地的“推力”與遷入地的“拉力”共同構成。“推力”即排斥力,“拉力”即吸引力。

  一方面,隨著以北京為代表的一線城市生活、居住成本越來越高,對大學畢業生的“推力”也越來越大。工作、購房、通勤壓力大,幾乎成了大城市中青年的普遍感受,網上流傳的“996”“打工人”等熱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工作生活狀況。另一方面,各城市之間的“人才大戰”連年上演,很多二三線城市連續出台優惠鼓勵政策,對大學生的“拉力”越來越大。“非北上廣深不去”的想法,在很多年輕人心中已悄然改變。

  同時,一線城市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在加快,過去大而全的產業結構已經改變,勞動密集型企業數量減少,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企業持續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也從注重數量向看重質量轉變。

  再看大學生群體,他們的擇業觀也與過去有所不同,一些二三線城市舒適的生活環境和寬鬆的工作節奏,是吸引大學生的重要因素。

  趙忠:應屆畢業生在京就業比例逐年下降,是勞動力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就業多元化趨勢逐漸顯現帶來的結果。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就業逐步呈現多元化趨勢,早期主要體現在就業單位的多元化,經歷了從主要集中在政府和事業單位,到國有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成為重要雇佣主體的轉變。

  “為什麼高校畢業生不愛‘北漂’了”這一討論興起,提出了就業多元化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即就業區域的多元化。近年來,北京的核心功能定位發生變化,明確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不再包括“經濟中心”這一戰略定位,對非首都核心功能逐步疏解,必然會推動部分畢業生離京就業﹔北京居住和生活成本連年上升,讓畢業生深感居留不易﹔同時,其他城市和區域創造出更多滿足他們職業生涯發展需要的平台,給了他們更多的選擇機會。

  從調研數據看,很大一部分北京高校畢業生選擇到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二三線城市就業,既能滿足職業生涯發展需要,又能更好地兼顧生活質量。

  2.海闊憑魚躍:人才“下沉”、機遇上升

  記者:長遠來看,越來越多畢業生選擇二三線城市甚至更基層地區就業,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趙忠:當前,我國不同城市和區域在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方式、比較優勢上的差異逐漸明顯,對勞動者的技能需求也日漸差異化,為畢業生就業拓寬了選擇空間。中西部地區和二三線城市的快速發展,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在全國范圍內的實質推進,也為畢業生到非特大城市就業生活創造了更好條件。

  畢業生選擇就業地點,本質上是勞動力要素在空間上的優化配置過程。如果有更多畢業生選擇到二三線或更基層地區就業,將有利於全國人才分布的優化,提高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率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推動當地經濟發展與轉型,促進我國區域之間、大中小城市之間更加平衡發展,從而孕育更大的生機活力。

  李長安:過去很長時間裡,大學生到一線城市就業,是獲得“成功”的標志之一。但大量大學生聚集在一線城市,容易使勞動力市場產生“擁擠”現象,一方面減少人才在一線城市得到理想工作崗位的機會,另一方面降低了大學生的就業質量。

  如今,大批大學畢業生在選擇就業地時目光放遠。隨著他們的“下沉”,許多二三線城市、基層單位的人才結構得以改善,辦事效率有所提高,對於我國經濟更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對畢業生個人而言,這種選擇能夠突出個人的知識價值,獲得更大的職業發展空間。

  3.既要“筑巢引鳳”,又要“固巢養鳳”

  記者:這些年,不少城市為吸引人才出台了優惠政策,讓人才看到一片充滿希望的藍海﹔當然,也要看到一些離開“北上廣”的人又因頻頻受挫而重返故地。您認為,要讓“下沉”的人才留得住、發展好,還存在哪些“腸梗阻”,又該怎樣革除積弊?

  李長安:目前各地出台的人才優惠政策從落戶到工資職稱、從住房到養老醫療等,幾乎涵蓋了方方面面。這些政策對大學畢業生來本地工作有一定吸引力。

  但事實上,僅有這些遠遠不夠。最根本的還是要大力發展當地經濟,改善發展環境,這才是留住人才的“王牌”。同時還要看到,如今大學生的就業意願已經由過去對待遇、戶口等的追求,轉變為對自我價值實現的更高關注。因此,各地引進人才時不能僅停留在待遇、落戶等層面,更要著力營造適宜人才發揮作用、得到成長的環境,既要“筑巢引鳳”,又要“固巢養鳳”。

  趙忠:不少城市的人才政策與發展環境存在突出問題:政府居於主導地位,市場未能成為人才合理流動與配置的決定性因素﹔用人主體缺位嚴重,導致政府行為替代市場機制的現象時有發生﹔用人單位與政府之間溝通不暢,政府宏觀政策與企業微觀需求之間不能完全匹配﹔各地人才政策嚴重趨同,與當地自然稟賦、發展水平等銜接不足,削弱了政策因勢利導的作用。

  解決上述問題,一是要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對政府而言,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和營商環境至關重要。二是建設服務型政府,做好人才和企業的服務工作,成為連接人才和企業的紐帶。吸引人才是為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得好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進而形成良性循環。三是幫助人才真正實現安居樂業。安居要在教育、醫療服務等方面下功夫﹔樂業要通過制度設計創造公平的人才職業生涯發展環境,以活躍的經濟涵養人才。(李曉、耿建擴、王斯敏)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