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國立中央圖書館裡的中國典籍

2021年01月14日09:3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羅馬國立中央圖書館裡的中國典籍

意大利羅馬,是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羅馬國立中央圖書館收藏有豐富的中國典籍,除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和“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兩種叢書外,據該館編中文典籍目錄所列的書目及刊刻時間,共收藏有16世紀末到20世紀初,也就是明中后期到民國時期的中國典籍五百多種,主要分為如下幾類:

一、明清通俗文學,其中又以明清白話小說居多。如《金瓶梅》《今古奇觀》《兒女英雄傳》《三國志演義》《水滸傳》《二度梅傳》《好逑傳》《西漢演義》《花月痕》《紅樓夢》《品花寶鑒》《聊齋志異》《說唐》《隋唐演義》《東周列國志》《樂田演義》《雷峰塔》《龍圖公案》等等。戲曲有《西廂記》《琵琶記》《風箏誤》《巧團圓》《意中緣》《納書楹曲譜》《綴白裘新集合編》,還有如《太平廣記》等文言小說。

二、科考相關文獻。如《中樞政考》《科場條例》《河南鄉試第七房同門錄》《后七家試帖選輯注》《湖北鄉試題名錄》《中州試牘》《近科考卷約選》等。

三、儒釋道思想類文獻。如《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佛說彌勒下生經》《一切經音義》《禪門日誦》《性理大全》《朱子全書》《老子道德經》《儒釋道平心論》《感應篇直講》《關帝聖跡圖志全集》等。

四、西學漢籍著作。如《畸人十篇》《齊家西學》《七克》《籌算》《主制群徵》《中國十進分類法》《西講孟子》《西方答問》《西儒耳目資》等。

五、中醫類古籍。如《本草醫方合編》《本草蒙筌備要》《本草萬方針線》等。

羅馬國立中央圖書館的館藏應該是不同時期、不同渠道收藏在該館的。據目前所知,該館最珍貴的藏品是16世紀中國國家藥典《御制本草品匯精要》,目前已經由九州出版社全套復制出版。羅馬本原藏於康熙第十三子怡親王允祥的安樂堂。這一明代抄本由怡親王府流落民間以后,約在道光末年被意大利傳教士羅類思獲得帶回羅馬,書卷中有“安樂堂藏書記”鈐印。

傳教士對中醫典籍頗為重視。據王宇和潘德利著《中國古籍流散與回歸》介紹,意大利傳教士羅明堅於1579年到達澳門傳教,1588年回歐洲述職時,帶走了他收集的大量中國古籍,今存於意大利國家圖書館。利瑪竇在中國傳教近30年,是最早涉及中、西醫活動的傳教士。他同一些傳教士選擇了中醫的脈學、針灸學和本草學三部分內容向歐洲傳播中國的醫藥知識。在1700—1840年的140年中,西方人根據中國醫書翻譯出版的書籍共60余種。1840—1949年間,根據傳教士收集寄回的中國古籍譯述的中醫書籍有:《內經》《難經》《脈經》《達生篇》《產育寶慶集》《衛生要旨》《遵生八箋》《醫林改錯》《壽世編》等幾十種。

19世紀意大利漢學家的捐贈也是館藏來源之一。漢學家汪瑟士從1877年到1896年去世前,先后把自己收藏的多種文集和全部藏書出售或捐獻給羅馬國立中央圖書館。

目前,羅馬國立中央圖書館藏的這些中文典籍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還沒有人進行過整理,更沒有將這些館藏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個案進行整體研究。盡管這些中國古籍主要是明清時期出版的儒家典籍、史書、小說、通俗類書籍和字典等,與大量流散在域外的珍本古籍和珍品文物比較起來價值並不算很高,但對於中西文化交流仍具有不容小覷的意義和價值。

一方面,羅馬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中國典籍,時間跨度在明清兩代,又以清代典籍為多,探討這些中國典籍在域外傳播的過程,可以考察中國文化在域外的接受和影響。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小說,曾經被傳教士特別是耶穌會士編入漢語讀本。如意大利耶穌會士晁德蒞所編五卷本《中國文化教程》,在第一卷便節選編入了《今古奇觀》《三國志演義》《水滸傳》《好逑傳》《玉嬌梨》《平山冷燕》等小說。此外,意大利漢學家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譯介,有的是以法文譯本或德文譯本為底本,有的是以域外藏中國漢籍為譯介底本。19世紀,法國漢學家儒蓮非常重視中國通俗文學,他曾翻譯《趙氏孤兒》《西廂記》《玉嬌梨》《平山冷燕》等中國古代小說戲曲作品。有兩位意大利漢學家師從儒蓮研究中國白話文學,其中阿爾馮索·安得羅齊將《水滸傳》譯成拉丁文出版。另一位漢學家安泰爾莫·塞韋裡尼的學生卡洛·普意尼1872年發表了根據《龍圖公案》改編的7個短篇故事,題目為《中國小說——龍圖公案》。1900年,艾博·科爾邦辛將《聊齋志異》中的26個故事翻譯成意大利文在羅馬出版。目前關於意大利漢學家對中國古代文學的譯介整體面貌並不是非常清晰,而對於域外漢籍的整理,有助於了解這些漢學家譯介中國古代文學的底本和方法。

另一方面,通過整理、介紹和研究這些古籍,可以促進意大利漢學的發展。意大利漢學家蘭喬蒂說:“意大利的漢學研究,在歐洲是最古老、同時也是最年輕的。”歐洲漢學研究濫觴於意大利。《馬可·波羅游記》可謂歐洲游記漢學時期的一個符號。16—17世紀,以傳教士為主體的意大利漢學,對歐洲近代文明的誕生有不容忽視的影響。意大利漢學研究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進入低谷,歐洲漢學中心轉移到法國。蘭喬蒂在《意大利漢學:從1945年至今》一文介紹了20世紀中葉至今意大利高校科研機構專業漢學的發展情況。1959年,白佐良出版了《中國文學史》,蘭喬蒂則推進了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研究,他在《中國文學》一書中對唐傳奇、宋元話本等古代小說作品做了詳細介紹。除此之外,意大利漢學家們也做了大量的中國文化譯介工作。

總而言之,有關方面若能對羅馬國立中央圖書館的意大利藏中國典籍進行整理,可以使其受到意大利漢學家們的重視,成為他們在本土研究中國文化可資利用的資源,對於復興意大利的漢學研究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和意義。 (作者:劉海燕,系福建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