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陸良縣龍海鄉雙菁口小學

聽大山裡的琅琅書聲

記者 李茂穎

2021年01月02日11: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聽大山裡的琅琅書聲

整潔明亮的校舍映著藍天白雲,寬闊的操場上是孩子們奔跑的身影。臨近新年,走進雲南陸良縣龍海鄉雙菁口小學,耳邊傳來的就是孩子們琅琅的讀書聲、開心的歡笑聲。

青年教師劉冬坤

我想繼承父親的志向,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過去的龍海鄉是典型的山區,高寒缺水、貧窮邊遠。“能走出大山讀書,就已經是一件特別不容易的事情。”雙菁口小學老師劉冬坤就是當年從鄉裡走出來的僅有的幾個中專生之一。

2006年畢業,劉冬坤第一個選擇就是回到了龍海鄉。“我的父親就是老師,我想繼承他的志向,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在劉冬坤記憶中,那時候的雙菁口小學校園裡滿是泥濘,食堂簡陋,宿舍就是搭個板子當床。孩子們每次周末回來都有一個“任務”,就是扛一捆柴火到學校裡。

如今的雙菁口小學完全不見劉冬坤記憶中的蹤影。“這幾年學校的變化很大。”雙菁口小學校長保坤說,2018年,學校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擴建,硬件設施正在逐步完善,“美術室、音樂室、實驗室一應俱全,宿舍、食堂條件也相當不錯,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

“我希望長大了,能當歌手!”“我的願望是做一名醫生!”在學校的關愛室裡,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著自己的志向。“我要做老師,而且是做語文老師,教育好祖國未來的花朵。”剛上四年級的欒鑫靜一開口,在場的老師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想要當歌手”的男孩盧俊偉父母都在外面打工,稚嫩的他,還要照顧爺爺奶奶。“時間隻不過是考驗,種在心中信念絲毫未減。眼前這個少年,還是最初那張臉,面前再多艱險不退卻……”一說起自己最擅長的才藝,盧俊偉張口就哼起來自己最喜歡的歌。

與盧俊偉不同的是,楊蕊菱的志向卻與父親有關。幾年前,因為父親生病,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但與此同時,醫療、教育、產業等扶貧政策接踵而至,父親看病有了報銷,楊蕊菱讀書的環境也更好了,“成為醫生,就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

保坤說,雙菁口小學現在是陸良縣最大的寄宿制小學,“學校700多名在校學生,留守兒童就佔了快一半,還有近100名建檔立卡戶的學生。為了孩子們能夠快樂學習、快樂生活,學校設立兒童關愛室,定期和孩子們交流談心。”

儀仗隊的小指揮楊蕊菱

我們的才藝都是在學校學的,每位老師帶著一個興趣組

除了唱歌,盧俊偉還喜歡打籃球,楊蕊菱更是學校裡羽毛球、乒乓球高手,同時還是學校裡儀仗隊的指揮,打腰鼓也很厲害。“我們的才藝都是在學校學的,每位老師帶著一個興趣組。”楊蕊菱眼裡滿是自豪。

看上去有些文靜的語文老師李永,一曲嗩吶吹得激情洋溢。劉冬坤則帶起了硬筆書法班。“學校現在有22個興趣小組,孩子們的課余活動豐富得很。”保坤說,龍海鄉以漢族、彝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鄉鎮,為了發揮地域優勢,傳承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還開展了彝族大三弦、三型叉、刺繡等項目小組。

現在每年“六一”,或是鄉裡舉行活動的時候,雙菁口小學孩子們的表演都是當地群眾最期待的節目。熱情澎湃的現代舞、聲色並茂的歌舞劇、真摯傳神的手語操……孩子們的才藝贏得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這幾年隨著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推進,我們雙菁口小學的孩子們越來越棒了。”專職音樂教師的程鳳來了學校十幾年,感慨很深。眼看著就要期末了,孩子們每天都在刻苦學習。“新的一年,希望學習更好,期末能考個好成績!”“家裡已經有籃球了,新年還想要一雙輪滑鞋。”“希望去昆明玩一趟!”孩子們在記錄本上留下了自己的新年願望。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02日 第 07 版)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