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揮別千年貧困 奔向美好未來

2020年12月10日08:40  來源:雲南日報
 

歷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2020年11月14日,雲南省扶貧辦向新華社發布消息,怒族、傈僳族近日實現整族脫貧,至此,雲南獨龍族、德昂族、基諾族、怒族、布朗族、景頗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等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實現整族脫貧。

揮別千年貧困,奔向美好未來。多年來,省委、省政府堅持將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作為全省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因族舉措,不斷加大扶持力度,特別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吹響以來,針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突出短板,採取超常規舉措,確保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不讓一個民族地區落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因之發生巨變,“直過民族”逐漸擺脫千年貧困,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夯基礎補短板 發展越來越快

“截至目前,民族地區通航運營機場達到10個,4個民族自治州進入高鐵時代,8個民族自治州中有7個州35個縣通高速公路、58個縣全部通高等級公路。民族地區所有鄉鎮和建制村都已實現100%通硬化路、100%通郵……”2020年11月27日舉行的雲南省“回眸‘十三五’ 奮進彩雲南”系列新聞發布會·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專題發布會,提交了一份亮眼的交通成績單,字裡行間,省委、省政府讓身為發展先行官的交通強大起來,不斷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暢通血脈、提供動力的用心和決心表露無遺。

民族地區基礎差、底子薄,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省委、省政府深思熟慮,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充分發揮民族政策和區域政策的疊加效應,確保民族地區同全省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聚焦精准扶貧與全面發展,全省堅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與扶貧開發“雙融合、雙促進”,投入資金303.98億元實施三輪示范區建設“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創建工程,形成了以點串線、以線連片、以片帶面的示范創建格局。

聚焦少數民族深度貧困群體,全省施行“地方主導、區域協作、央企結對、對口幫扶”的扶貧開發模式,在全省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在上海、廣東和中央定點扶貧單位及社會各界對口幫扶下,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邁上了跨越發展的軌道。

聚焦16個民族跨境而居的八千裡邊境線,全省全面推進興邊富民工程,全力以赴做好深入實施階段(2011年至今)各項工作,相繼實施了雲南省興邊富民工程“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形成了分別以縣域、鄉鎮、村為發展對象的立體化政策體系。

不僅如此,為促使民族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握發展自主權,實現高點起步、大步跨越,省委、省政府不斷強化要素保障、筑牢發展基石。在發展支撐方面,除了路網、航空網,還著力推進民族地區能源保障網、水網、互聯網建設﹔在發展動力方面,加速特色產業集群向民族地區布局,推動以雲茶、雲果、雲蔬等為代表的“雲系”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向品牌化、標准化、規模化邁進﹔在發展優勢方面,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著力構建高水平沿邊對外開放平台和窗口﹔在發展方式方面,積極推進生態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形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數據最有說服力。2015年至2019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5%,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年均增幅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強保障惠民生 日子越來越好

清晨9時,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迪政當村委會文面女李文仕開始編織獨龍毯。獨龍江景區今年11月重新開放,游客逐漸增多,李文仕的獨龍毯供不應求。

“現在日子好了,但我們不能停歇。我們要多干活,多努力,過上更幸福的生活。” 李文仕說。

在獨龍江鄉,昔日簡陋的茅草房、篾笆房已被水電入戶、衛生整潔、設施齊全的安居房、幸福公寓取代﹔草果、重樓、獨龍蜂、獨龍牛、獨龍雞、羊肚菌等特色種養業遍地開花﹔鄉村旅游業繁榮發展﹔6個村委會5G通信全覆蓋﹔一座座村容整潔、產業繁榮、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的新村拔地而起……獨龍族一步跨千年,奮進奔小康。

脫貧攻堅是最大民生工程。省委、省政府把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民生改善作為事關全局的硬任務,狠下真功夫,肯花大力氣,切實增進民生福祉。

在教育方面,穩步推進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培養計劃,持續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大力開展不通漢語勞動力培訓。“十三五”期間,民族地區所有義務教育學校“20條底線”全部達標。2016年至2019年,共招收世居少數民族研究生2349人。

在就業方面,積極實施培訓就業工程,對民族地區貧困群眾100%給予技能培訓,100%提供崗位推薦等就業服務。同時,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建立從動員到培訓、輸出、管理、服務的全鏈條工作機制,推動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向長三角和珠三角、城鎮及二三產業轉移就業。2019年,全省全年新增轉移就業125.11萬人,其中“直過民族”12.86萬人。

在醫療衛生服務方面,全面建立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醫療費用兜底“四重保障”。截至2020年5月底,全省民族地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453.39萬人次享受醫保待遇,民族地區貧困群眾100%參加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

在居住條件方面,把民族地區作為全省易地扶貧搬遷的重要戰場,支持“直過民族”地區完成32.6萬人易地搬遷任務﹔統籌危房改造與人居環境改善,民族地區4類重點對象農村危房改造全部“清零”,修繕加固的住房實現房屋與廁所、畜圈同步改造,拆除重建的住房實現人畜分離、廚衛入戶。

在社會保障方面,不斷加大民族地區農村低保資金和臨時救助資金等保障力度,2016年至2020年3月底,救助困難群眾201.73萬人次。2016年至今,共建設城市公辦養老機構66家、農村敬老院324家、城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817家。截至目前,民族地區100%實現鄉(鎮、街道)兒童督導員、村(居)兒童主任全覆蓋。

抓創建重保護 村寨越來越美

走進騰沖市猴橋鎮國門新村,隻見傈僳族民居依山而建,鵝卵石、火山石支砌的圍牆和特色柵欄裝點著寬敞的環村公路,國旗、黨旗在村民的房頂迎風飄揚。

國門新村是一個典型的傈僳族邊境村寨。近年來,猴橋鎮緊緊圍繞“脫貧、摘帽、增收”3大目標,全力攻堅克難,抓實動態管理、短板補齊、產業發展、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社會兜底保障等各項措施,使國門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原來的落后小山村蛻變成4A級美麗鄉村、3A級景區。

為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提升沿邊地區全面小康的層次和水平,2020年,省委、省政府突出產業支撐、文旅融合、生態宜居、邊貿助推、睦鄰友好等5種示范類型,啟動“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邊境小康示范村建設,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沿邊集鎮和抵邊美麗鄉村建設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了一條亮麗的國門風景線。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在扎實推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同時,全省積極實施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搶救保護項目,扶持培養民族民間文化傳承創新帶頭人,推進民族文化進校園,努力將中華文化內化為各民族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園。“十三五”期間,實施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搶救保護項目709個、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項目102個,扶持培養民族民間文化傳承創新帶頭人100名﹔2016年起,連續4年組織舉辦“七彩雲南(國際)民族賽裝文化節”﹔現今,火把節、潑水節等民族節慶已成為雲南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符號和品牌。(楊富東 李壽華 李建國 沈浩)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