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滄源“三個組織化”結出豐碩果實

2020年12月05日13:36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近年來,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抓實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三個組織化”,結出豐碩果實。

產業扶貧組織化,種下美好生活新希望

滄源以縣統籌、鄉實施的方式,全覆蓋成立鄉鎮扶貧開發公司,全面推行“黨組織+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圍繞“一縣一業”“一鄉一品”的特色產業發展思路,組織化、市場化、集約化推進產業發展,烤煙、茶葉、甘蔗等傳統產業進一步提質增效,沃柑、無筋豆、蜂蜜等“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初具規模,有效帶動群眾增收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貧困群眾戶均產業增收達16222元。2020年全縣93個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10萬元,最高的達300萬元,有70個村經營性收入超過2萬元。

芒卡鎮萊片村黨組織立足村情實際,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不斷挖掘資源潛力,引進龍頭企業,通過“支部+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五+”模式,依托邊疆黨建長廊“四位一體”建設試點和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等項目,因地制宜發展沃柑產業,讓沿邊荒山變成村級集體經濟和群眾增收的“萬元山”,有效帶動群眾脫貧700人。

就業扶貧組織化,創造幸福美好新生活

滄源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把黨員群眾素質提升工程作為縣委書記抓基層黨建特色項目來推動,由縣委組織部牽頭抓,縣職業技術學校具體實施,通過“項目、師資、資金”的整合,統籌涉農資金524萬元,採取脫產、封閉式管理方式,設置烹飪、汽車維修、砌筑、挖掘機操作、民族舞蹈等課程,累計開展脫產培訓4533人,以技能扶貧“造血”方式,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勞務輸出由體力型就業逐步向技能型、文化服務型就業轉變,實現就業持續增收,增收最多的達3萬元/年,帶動農戶增收3288戶11874人。“培訓回來后,我就開始賣饅頭,每天收入能增加300塊錢左右”。糯良鄉壩尾村村民趙葉塊高興介紹培訓收獲。

哪裡有勞務輸出,勞務輸出到哪裡,黨組織就跟進到哪裡、服務到哪裡,在持續鞏固滬滇、江蘇等勞務協作平台的基礎上,與廣東、福建等17個民營企業簽訂合作協議,為務工群眾與企業招工牽線搭橋,“點對點”“一站式”批量輸出人員,從“家門口”直通“廠門口”,2020年轉移就業30173人,佔全縣勞動力總數的32.5%。在就地就近就業上,通過“本地企業吸納一批、扶貧車間吸納一批、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吸納一批”的“三個一批”方式,派出黨員小分隊,深入縣內各企業、合作社及在建項目工地全面統計用工需求,組織用人單位現場招聘,有1萬多名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

易地扶貧搬遷組織化,搬出幸福美好新家園

滄源牢固樹立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在安置點組建黨組織,實現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做到有事找組織,行動看黨員,讓貧困群眾有依靠,實現搬遷任務、黨組織建立、建檔立卡戶納入合作社、開展職業技能培訓“4個100%”。

芒卡鎮龍佬自然村是全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點,全村80戶317人,在搬遷的時候,村黨支部成立了臨時黨支部,採取黨員包組聯戶,以“走村不漏戶、戶戶見黨員”的方式,挨家挨戶宣傳動員、跟蹤服務,幫助群眾算好對比賬、發展賬、增收賬“三筆賬”,幫助群眾樹立脫貧信心,實現“要我搬”到“我要搬”的轉變。“我們原來住的地方一下雨就擔心山和石頭會滑下來,很不安全,搬遷點建好后,我作為一名黨員,我家是第一家搬來的,這裡安全方便又漂亮,全家人都非常安心。”搬遷戶李學明介紹說。

如今行走在龍佬自然村,一條條水泥路延伸到每家每戶,一排排漂亮的新房整齊排列,一股股清澈的自來水流進了百姓家,處處煥發著勃勃生機,家家充滿著幸福的味道。(陳學軍)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