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循環証明"不僅要"臉好看"更應"事好辦"

2020年11月11日15:57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據媒體報道,廣東惠州的陳先生在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台上反映了自己遇到的一件煩心事:為了繼承已故父親的一筆存款,需要辦理公証,但陳先生在銀行、公証處、派出所、居委會來回跑了七八次,歷時7個多月,還是沒能拿到他父親的存款。直到國務院督察組介入后,陳先生煩惱了近七個月的自証困局才得以解決。

“循環証明‘我爸是我爸’”問題並非偶然。早在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了《關於做好証明事項清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清理各項証明事項,沒有法律法規規定的証明事項一律取消。然而,文件下發兩年多了,為何還發生歷時7個月無法証明的“我爸是我爸”的鬧劇?其根源在於基層政府相關部門為民服務意識不強,對“放管服”改革的精神理解不深不透,在實際工作中沒有將人民群眾利益放在首位。一些部門遇到新情況、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規避自身責任,相互推諉扯皮,導致群眾陷入“我爸是我爸”的循環証明、辦事無門的困境。

如何遏制“循環証明”的再次發生?其根本還是要做到人性化的服務,尤其是政府在設定審批事項、設計辦事流程時,要從實際出發,不是囿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以管制思維行事。除在權力做“減法”之外,更要在服務意識上做“加法”,不能僅停留在“臉好看”,更應聚焦“事好辦”,變政府“端菜”為群眾“點菜”,才能真正減少令人哭笑不得的“循環証明”,讓老百姓少一些“証無可証”的無奈。同時,各相關部門要杜絕“以鄰為壑”的現象,要進一步加強溝通協作,打破部門間的“信息孤島”,從根本上鏟除“奇葩証明”、循環証明、重復証明滋生的土壤。

民生無小事。一個小小的証明看似簡單,卻需要有關部門堅定“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信仰,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勇於承擔責任,樂於為民服務。與此同時,還需要積極發揮自下而上的力量,暢通百姓投訴渠道,鼓勵百姓監督工作,讓“循環証明”成為過街老鼠。對於人民滿意程度低的單位、部門決不姑息縱容,堅決懲戒並及時公之於眾,決不能讓一紙証明寒了人心。(龍宇翔)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