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為支撐建設科技強國

2020年10月19日09:2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以創新為支撐建設科技強國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我們要於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充分認識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

從量子科技、區塊鏈技術到人工智能、大數據,科技創新發展始終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注的領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在前不久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強調了要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基礎研究,改善科技創新生態,為我國新時期加強科技創新、建設科技強國指明了方向。

推進科技創新,首先要高度重視基礎研究,持之以恆地加大資源和人才投入。離開基礎科學,創新終究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前,我國基礎科學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以諾獎這個硬指標衡量,到目前為止,美國獲獎數量比英法德日四國之和還要多。美國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遙遙領先,主要得益於兩條經驗。其中之一是舉國上下對基礎研究的重視。早在1883年,美國物理學會會長羅蘭教授就作了題為《為純科學呼吁》的著名演講,影響深遠,被譽為“美國科學的獨立宣言”。隨后,整個美國社會開始逐漸重視基礎研究。典型的如1930年成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以延攬全世界一流學者做最純粹的研究為榮,愛因斯坦、楊振寧等頂尖科學家都曾在此工作,其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涌現出來。

其次是努力爭取全球頂尖科技人才資源。基礎科學新發現大多來自各個領域頂尖人才之間碰撞交流產生的火花。美國早在一戰之前就出台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全世界,尤其是歐洲頂尖人才。大學、企業和科研機構為此不遺余力。加上一戰、二戰的影響,歐洲頂尖科學家成群結隊奔赴美國,使美國享受到極為豐厚的人才紅利。愛因斯坦、馮·卡門、馮·諾依曼、馮·布勞恩等頂尖科學家的到來推動美國基礎科學研究迅速超越歐洲,成為世界新的科技創新中心。目前,我國基礎科學投入佔全社會研發總經費比例大約為5%,相比於發達國家15%的比例,還有很大差距。未來30年,我們要加大國際科技合作,努力爭取全球頂尖科技人才資源,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

再次,攻克“卡脖子”技術需要加強科技資源的組織能力建設。中美貿易戰、科技戰讓我們認識到我國在若干基礎性、共性、戰略性關鍵技術領域存在受制於人的風險。應該看到,像芯片和航空發動機等,這些“卡脖子”技術不僅是基礎研究的問題,往往還是多學科集成的系統工程,是長期的產業技術積累,靠個別學科、個別科學家,甚至是個別企業,很難突破,而且這還是市場失靈的地方。

解決“卡脖子”問題,需要我們真正認識到產學研結合、軍民融合的極端重要性,需要我們長期堅持發揚新型舉國體制的優良傳統。不僅需要加強大學實驗室、企業實驗室建設,還需要建立一大批連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實驗室(研究院)。它們不是大學,也不是企業,而是專門從事共性技術研發的高精尖國家隊,專門為廣大企業創新提供高質量技術供給,尤其是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供給服務。

最后,要重視發揚企業家精神,促進企業家和科學家兩支隊伍的融合。在科技創新的鏈條中,如果說科學家解決了“從0到1”的問題,提出了新概念新構想,那麼企業家和他的團隊則要解決“從1到無窮大”的商業化問題。基礎科學千條線,企業家及其生產的產品是一根針。沒有企業家打造的良好商業模式、產品平台,再好的技術也難以轉化為生產力。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有膽識、勇於創新的企業家茁壯成長,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中國企業家隊伍。中國要成為引領第四次產業革命的國家,必須激發企業家精神,激勵廣大企業家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勇於推動生產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把企業打造成為強大的創新主體。(作者:吳金希,系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教授、戰略新興產業研究中心主任)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