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藝形態不能隻圍著流量和技術打轉轉

2020年10月14日09:3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新文藝形態不能隻圍著流量和技術打轉轉

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文藝形態的推陳出新,一批新的文藝工作者也成長起來,他們的名字及其作品一起成為新媒體平台的新寵。不同於傳統文藝工作者的藝術實踐,新文藝群體因“網”而生,他們將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延伸到網絡空間,最終在內容本位與流量邏輯的雙重作用下,制造了一幕幕亟待挖掘和審視的文藝現實。

當下,新文藝形態在資本和技術的雙重推動下生存發展,這既給新文藝群體提供了相較以往更多的機會,也給他們帶來了諸種問題。流量至上導致作品注水行為頻發,技術操縱擾亂了新文藝形態生態秩序,文藝作品的消費取向與人文內涵之間產生矛盾,都是新文藝群體不得不面臨的新問題和新挑戰。直面新文藝群體面臨的諸種困境,方能為其營造更好的創作條件,強大我國文藝事業的發展力量。

IP至上導致創作受制於流量思維

當下,新文藝群體的創作特點即與流量同行。順著流量邏輯,新文藝作品衍生出多樣化的形態,IP營銷是其典型表現。IP營銷就是將內容掙脫單一形態和平台,憑借自身吸引力獲得改編和再創作,並在多個平台分發以獲得流量。

作為一種跨媒體敘事實踐,IP營銷原本是一場值得探索的產業創新之舉,然而當前的新文藝生產卻逐漸呈現出“IP炒作”趨勢。例如,中國網絡文學的付費收入正在隨著移動端人口紅利的耗盡以及市場的成熟增速逐步放緩,代之以大資本的入局,也即以IP內容為核心,跨界資源整合為手段的全產業鏈運作。有的商業機構已打通網絡文學創作、出版、影視、游戲、動漫、有聲書等資源,形成網絡文學生態鏈以及全產業開發鏈。這看似是一個擴大作品內容價值、多方共贏的局面,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內容往往是相對邊緣的部分,經常為迎合市場需求、讓步商業邏輯而被任意篡改。

正如內容讓步流量,IP炒作既帶來了文學和商業的深度融合,也帶來了一系列市場亂象。當同一個IP需要在不同場域中游走,在IP創作源頭便難以形成一套穩定的內容價值體系,作品核心價值觀飄忽不定﹔不少網絡作家寫作目的即改編,用IP邏輯來量身打造自己的原創作品,內容注水行為不時發生﹔同質化作品大量出現,類別化寫作效應明顯﹔影視界、漫畫界、游戲界處於強勢地位,而網絡作家等原創者對自己的創作在改編走向上沒有發言權……資本驅動的生產線上,被眼球邏輯裹挾的消費系統中,當流量代替內容成為核心思維,網絡作家的初衷或主動或被動地變成了炒作IP而非創作內容,走得太快太遠,忘了初心。

技術操縱擾亂新文藝生態秩序

技術對於新文藝形態而言是把雙刃劍,既帶來了創作和推廣的便捷,也在某種程度上擾亂了新文藝形態的運營秩序。以版權為例,傳統的版權問題往往體現為抄襲行為,而技術賦權下,盜版侵權體現出更為隱蔽、多樣、難以監控的狀態。基於不經過中繼設備而直接交換數據或服務的P2P技術,未經版權人授權對原創音樂進行下載、使用的隱蔽侵權行為,在直播、綜藝等平台屢屢出現,而技術盜版往往使得侵權行為更難分辨及界定。

業內人士指出,新技術應用對網絡文學的多樣化侵權手段:P2P分享文件、深度鏈接、雲盤盜版、搜索引擎轉碼、瀏覽器聚合、移動App盜版等。除了技術使得盜版侵權行為更加隱蔽之外,維權時間及經濟成本高,侵權者付出的經濟及法律成本低,綜合考量,不少新文藝群體由於自身影響力及話語權的缺失,對盜版侵權行為體現出較高的容忍度。

技術擾亂了新文藝形態的生態秩序,也剝奪了作為這一生態中重要組成部分的新文藝群體的合法權益,使他們失去原創動力。無論是在網絡文學平台,還是原創視頻平台,大部分作者的收益均源自作品點擊量、貼片廣告分成而非版權收益。當作品遭遇盜版侵權和廣告屏蔽后,網絡作家面臨的是作品的顆粒無收,原創視頻主隻能依靠制作過程中的廣告植入來獲取微薄收益。當盜版和侵權在原創市場大行其道且盆滿缽滿,原創的價值堅守更像是一個技術時代的神話,可望而不可即。

一次性過的“快消品”損耗新文藝形態的價值

2013年,《盜墓筆記》作者“南派三叔”發布微博,宣告封筆,並在微博最后表達“抱歉,我扛不住了”。“扛”字道出了不少新文藝群體的生存現狀。網絡化生存意味著不更新就會被淘汰,被遺忘,加上網站的“全勤獎”設置、“更新票”獎勵,這意味著筆耕不輟保証定量定期更新,才是一個網絡作家生存的底層邏輯。越發被商業化裹挾的網絡小說創作、消費模式使得網絡作家紛紛“自願參與這一隱蔽的趕工游戲”,花費大量時間和體力適應這一商業創作機制,也使得作品注水行為不斷發生。另外,受到商業邏輯支配,作家的首次創作隻能從平台設置好的話題中進行選擇。網絡作家作為生產線上的個體,看似主動從事的文字創作工作可能實際毫無創意可言,當小說為迎合商業邏輯失去了創意,網絡作家就會變得像被針穿過的氣球,慢慢失去上升的力量。當下網絡小說體驗更多的是一種以快速、獵奇、刺激為賣點的娛樂消費。網絡作家既創作文字,也被文字俘虜,他們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種“快消品”,讓讀者在閱讀時獲得一時的歡愉,讀罷似乎什麼也沒有留下。

這正是新文藝群體創作面臨的價值危機,資本和技術邏輯一味追尋快速、便捷、刺激、滿足,將文藝創作這一關乎心靈的行為變成商業生產行為,一切都簡化為博眼球、求關注。缺乏人文內涵的新文藝形態難以走遠、走穩。然而,商業和技術主導的互聯網時代,要維持新文藝形態良好的秩序生態,保証新文藝群體創作的人文內涵,不能隻靠新文藝群體自身的力量。需要用全新的眼光看待新文藝群體,建立系統、合理、全面的人才評價機制。需要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來團結他們,通過有效機制來規范新文藝形態的運營秩序。 (作者:馮夢瑤,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