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沿邊村寨的美好生活

2020年09月29日08:35  來源:雲南日報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一座座城市持續崛起,一個個縣城、鄉村面貌美麗煥新,一件件群眾所需、所盼的民生實事加快落地,群眾身邊的幸福變化正在成為最美好的時代故事。從今日起,本報開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專欄,圍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這一主題,生動講述我省各族群眾“戰貧斗困、逐夢小康”的動人故事,分享奮斗經歷、輝煌成就和成功經驗,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一家人可以團聚在邊境上創業,很溫暖、很幸福,這就是屬於我們的小康生活。”站在自家“賜福農庄”農家樂前,臨滄市鎮康縣南傘鎮紅岩村刺樹丫口自然村村民張小四樂得合不攏嘴。自去年8月開業以來,源源不斷的客流給農家樂帶來了超過10萬元的收入,美好生活觸手可及,讓這個邊境上的4口之家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刺樹丫口自然村距中緬邊境線僅50米,被譽為“百裡邊關第一哨”,是鎮康縣域內最抵邊的村寨,也曾是南傘鎮最邊遠貧窮的村寨之一。“水從天上來,地無三尺平,出門石旮旯,姑娘往外嫁。這是我們寨子曾經最生動的寫照。”張小四說,受制於貧瘠的自然資源,自己和丈夫過去常年外出務工維持生計,一家人一年到頭少有團聚的時光。

“得益於黨的好政策,如今村裡道路硬化了、網絡覆蓋了、喝水不用挑、看病不用愁,村子如今的模樣是我們以前從沒想到的。”在張小四看來,村子的變化還有很多很多。在沿邊小康村建設過程中,村裡還陸續建起了觀城平台、戍邊館、紅旗大道、巡邊棧道,絡繹不絕的游客讓邊境上的刺樹丫口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目的地。

如何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臨滄市將沿邊小康村建設作為其中的突破口和切入點,瞄准改善沿邊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推進邊境地區繁榮穩定發展的富邊、美邊、穩邊、睦邊目標,市委、市政府於2019年5月在全省率先啟動沿邊小康村建設,提出將3個邊境縣241個自然村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沿邊小康示范村。

圍繞路網、經濟、黨組織三套系統和產業村、旅游民族特色村、較大村、邊境貿易、邊境維穩五類集群,全力推進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發展、村級公共服務設施、人居環境整治、興邊富民五大工程,鼓勵群眾產業抵邊、居住抵邊,夯實沿邊經濟、產業、旅游、口岸、貿易、民生、邊防、邊疆黨建等發展基礎,如今和刺樹丫口一樣,臨滄一批和諧、美麗、富裕的沿邊小康村已初顯雛形。

在滄源佤族自治縣班老鄉班搞村,結合抵邊、熱區的優勢,積極探索新型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在鞏固提升橡膠、茶葉等傳統產業的基礎上,逐步推進“佤雞”、鳳眼果、冬季蔬菜、水果等種植,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新思路,為沿邊小康村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的日子今非昔比,未來肯定還會更好。”在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定鎮班幸村大灣塘自然村,60歲的德昂族老人金阿省的幸福之情溢於言表。當地在助推橡膠、魔芋、瓜果蔬菜種植等生產加工為主的邊境貿易發展的同時,還以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為依托,建設獨樹成林天坑玻璃棧道、景區棧道、半山酒店、德昂族民族文化體驗廣場等設施,打造文旅融合型沿邊小康示范村。

在充分挖掘邊境村庄豐富且具有特色的旅游資源的同時,各邊境村還結合區域自然資源特點,因地制宜,發展“一鄉一品”“一村一特”,有力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穩固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有力地提升了群眾生產生活水平。

啟動沿邊小康村建設以來,圍繞“強組織、建陣地、聚人心、固邊疆”的工作思路,臨滄各邊境村進一步整合人力資源、項目資源、資金資源,實現“三套系統”全面構建、“五大工程”全面實施、基層組織體系健全完善的階段性工作成效。2019年,全市邊境村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57元,較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11092元高5265元。(記者 李春林 黃翹楚)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