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大山天地寬

雲南寫好易地搬遷“后半篇文章”

孫海峰 祝鴻偉 董童 李發興 程浩 符皓

2020年09月22日10:15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搬進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以禮街道的新家后,39歲的呂國偉再沒出去打工。

  “以前住土坯房,地裡盼不出庄稼,外出打工是唯一出路。”坐在窗明幾淨的新家,如今已是易地搬遷安置點一家扶貧車間的負責人,呂國偉感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日子過去了!”

  雲南地處我國西南邊陲,曾經是一個集邊疆、民族、山區、貧困“四位一體”的欠發達省份,農村貧困人口量大面廣,貧困人口數量是全國最多的省份之一,貧困人口分布的縣域數量居全國第一位,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

  挪窮窩、搬新家,“十三五”期間,雲嶺大地近百萬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離開深山﹔立新業、謀發展,雲嶺大地正書寫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搬遷群眾的幸福新生活正在開啟。

位於會澤縣城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人民網 李發興攝)

  立新業:走路上班5分鐘 戶均就業2.2人

  位於會澤縣城的易地搬遷安置點,雲南奮精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裡一派忙碌景象,作為公司合伙人之一,房井寶正指導工人做線路板。他教得認真,工人們學得仔細。

  房井寶1997年到浙江溫州打工,在一家廠裡做傳呼機馬達的線路板,隨著時代發展,他又給手機做馬達線路板。2004年,靠著學來的技術,決定創業的他在重慶辦廠,專門為一家上市公司提供手機馬達線路板。

  2018年,房井寶來雲南旅游,了解到這邊勞動力充裕、生產成本低,且政策有優惠,考察后在會澤建立分廠。

  本想著招工難,沒想到信息一發出,上百號人報名,趁著大伙的積極勁兒,公司馬上投入生產。

  勞動力不缺,房井寶放心從各地接訂單,每月訂單總額兩三百萬元,月純利潤10多萬元。

  公司賺到錢,員工待遇自然不差。“除保底工資,我們按件算工資,熟練工每月3000多元塊,一般的也有2000塊。”隨機問了幾名工人,房井寶的說法八九不離十。

  公司發展好,員工積極性高。目前公司有員工130多人,70多人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0多人為附近的易地搬遷戶。

  陳阿牛是搬遷戶之一,此前專門在家帶孩子,聽過房井寶的公司招人,她把兩個孩子交給公婆照看,跟著報了名。“走路上班5分鐘,每月工資2000多。”陳阿牛挺知足。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中難度最大的工作,是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當前,雲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任務已基本完成,后續幫扶成為重中之重。近百萬貧困搬遷群眾能否“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關乎脫貧攻堅質量成色,關乎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大局。

  要想“穩得住”,就業是基礎。

  作為雲南省尚未脫貧摘帽的9個貧困縣之一,“十三五”期間,會澤縣搬遷安置26261戶102693人,其中建檔立卡21475戶83627人,是全省搬遷任務最重的縣。最主要的6個縣城集中安置點,搬遷安置18810戶79781人,其中建檔立卡14792戶62768人。

  為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當地通過外出務工、就近務工、公益崗位安置等就業幫扶舉措,實現“搬遷一戶、脫貧一戶”,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

  “縣城安置的62768人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勞動力有37645人,目前已實現就業31743人。”會澤縣人社局局長徐洪仙介紹,其中像陳阿牛這樣,實現省內就業的有12039人,省內縣外就業16657人,省外就業3047人。

  “剩下的勞動力中沒有實現就業的,多為家裡有老人、小孩,且夫妻一人已就業的。”徐洪仙說,目前,縣城的6個易地搬遷安置點,戶均就業2.2人。

  “我們將繼續推進勞務扶貧協作,加強就業技能培訓,持續加大扶貧車間建設力度,想方設法為貧困群眾提供更多就地就近穩定就業的機會和崗位,進一步穩定和擴大就業。”中共雲南省委常委、曲靖市委書記李文榮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說。

  新生活:“口袋”“腦袋”一起富

  通過就業,搬遷群眾“口袋”富了,要讓他們融入新環境,把“腦袋”也富起來,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的精細化幫扶。

  “我們堅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堅持‘富腦袋’和‘富口袋’並重,加強群眾思想教育引導,培育新觀念,倡導新生活,完善新機制,全面提升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李文榮說。

  去年6月,65歲的楊芝慧從老家的土坯房搬進會澤縣城。在農村生活,她不會做電梯,不懂信號燈,家裡人畜共住,老是亂糟糟的,也沒時間打理。

  來到城裡后,咋融入新環境,楊芝慧不愁。

  會澤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志願者們常三四人一組,到她家打掃房間,幫著整理被褥和衣物,教她擺放廚具,出門教她坐電梯、過馬路。

  以前在農村,孫子孫女生活單調,住在城裡,楊芝慧常把孩子送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願者教孩子跳舞、畫畫,“和人接觸多了,娃兒性格也開朗了。”

  除了在縣級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會澤縣還在鄉鎮設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在村(社區)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小組設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平日,中心會定期邀請交警、民政等相關部門志願者到中心,給搬遷群眾講政策,與他們互動,幫群眾盡快融入新生活。

  去年12月6日,中心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志願者——“愛心媽媽”。這些“愛心媽媽”領著自家孩子,與搬遷戶的孩子們相互結對子。

  “愛心媽媽”把廢棄的奶粉盒、飲料瓶、線團、小花等擺上桌子,手把手教安置點的孩子們做手工。“雙面膠要貼平行”“毛線要拉緊”“花不能插到底”,“愛心媽媽”邊講解邊示范,現場其樂融融。

  春暉小學學生陳應來自單親家庭,由爸爸照顧姊妹倆,去年9月從馬路鄉馬路村搬進縣城安置點。“她們(‘愛心媽媽’)經常到我家,教我折衣服、疊被褥,給我講故事,我非常喜歡她們。”她很認真地說。

位於魯甸縣城的易地搬遷安置點(人民網 李發興攝)

  昭通市魯甸縣卯家灣安置區是全國第二大跨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安置來自昭通市魯甸縣、巧家縣、永善縣、彝良縣、鹽津縣的8322戶3558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570戶32347人。

  咋讓安置戶盡快融入新環境,安置區成立黨工委,易地搬遷推進到哪,黨的基層組織就跟進到哪。

  “依靠黨工委,我們開展了‘搬進新家園 爭做新市民’活動,成立了老人之家、兒童之家、老年文藝隊、婦女文藝隊等。”安置區黨工委副書記闕雲華說。

  闕雲華正說著,傳來樓下老年文藝隊的二胡聲,“我們搬在卯家灣,男女老幼真喜歡﹔我們搬在卯家灣,幸福廣場寬又寬……”伴著二胡聲,數十名老年人唱起自編自寫的《歌唱卯家灣》。

  71歲的劉啟財是文藝隊組織者,老家在昭通永善的他,年初和老伴搬進安置區,起初想著咋生活,“出門連個說話的都沒有”,多虧黨工委動員,熱心的劉啟財逢老人就問能不能奏樂器、唱歌,很快,卯家灣老年文藝隊成立,大伙常聚在一起,有說有笑,幸福寫滿臉上。

  可持續:發展產業 緊抓教育 讓搬遷戶扎根在城裡

  有了工作,融入了新環境,搬遷戶穩了下來。而如何實現安置區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讓搬遷戶穩定增收,考驗著黨委政府的決策力和執行力。

  走訪來看,可持續的產業是關鍵。

  “深入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幫扶專項行動,全面做好搬遷安置區的產業發展、就業幫扶、配套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社區治理、社區黨建、社會融入等工作,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脫貧、逐步能致富,努力實現從‘搬得好’向‘幫得好’的根本轉變。”針對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后,雲南如何鞏固脫貧成果,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中共雲南省委書記、雲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豪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說。

  以魯甸為例,根據安置區勞動力充裕的特點,當地制定了“兩園兩基地”產業規劃,在卯家灣片區建設了3000畝現代物流園和2200畝高原特色綠色食品加工園,打造萬畝蘋果基地、萬畝蔬菜基地,以此帶動安置戶增收致富。

  在距安置區不到3公裡的食用菌產業園,500個香菇大棚一個挨一個,均被黑色的遮陽網罩著。走進棚裡看,朵朵香菇正從格架中擺滿的菌棒上破膜而出。

位於魯甸縣城的易地搬遷安置點(人民網 李發興攝)

  搬遷戶胡嘉良正在自家承包的大棚裡忙活。“我承包了兩個大棚,一個菌棒收5茬,到現在收了4茬,收入和投資差不多持平,第5茬就是純收入了。”才學著種,能有這樣的收獲,胡嘉良很滿意。

  他說自己會繼續承包,“有企業負責按市場價收購,有政府負責監督執行,菌棒錢還能通過政府的貼息貸款來解決,這麼好的政策,我干嘛不繼續!”

  在曲靖會澤,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台+貧困戶”的發展思路,當地黨委政府注入運行資金2000萬元,整合國有資產資金1.8億元,成立縣扶貧開發投資經營管理有限公司,通過流轉土地,發展產業園、產業基地、冷鏈物流園等實體,建立公司、貧困戶、村集體等利益聯結機制,讓搬遷戶能可持續增收。

  在公司6900畝的蔬菜產業扶貧基地,無土栽培的蔬菜長勢正好,26歲的搬遷戶雍紅琮麻利地給蔬菜打包,僅10多秒,一袋蔬菜便完成包裝。

  雍紅琮每天騎車40分鐘左右上班,月工資三四千元,她覺得不錯,“想賺錢買輛車,那樣上下班都更方便了。”她吐露了自己的小心願。

  知識改變命運,治窮必先治愚。要想徹底脫貧,根在教育,否則,再好的政策、再多的幫扶都不會長久。

  曲靖市是教育大市,在校學生達130萬人左右,其中建檔立卡在校生達20萬人以上。“我們堅持把教育扶貧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狠抓教育扶貧,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有學上’‘上好學’,有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李文榮說。

  去年4月,王文選從老家馬路鄉彎彎寨村小河村民小組搬到會澤縣城的新家,幾個月后,另一個好消息傳來,大兒子張普以691分的高分被浙江大學錄取。

  “得感謝黨!”王文選說,自家以前住半山腰,三四畝包谷、花生隻夠勉強溫飽,孩子上學得走六七公裡路,“苦得很!”幸運的是,自大兒子上初中起,便開始享受政府補助,這幫了家裡大忙。兒子也爭氣,成績好,考上了知名大學,這讓王文選很欣慰。

  “窮人不讀書,窮根難斷。”在會澤縣城的易地搬遷安置點,老百姓們覺得,這句老話在理。

  黨委政府幫著群眾“斷窮根”,安置點有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王文選家二兒子今年上初二,在安置點的鐘屏中學讀書,家門口有公交車,幾分鐘就能到。孩子不坐公交車,走路去20分鐘,“就當鍛煉身體。”

  王文選聽著,咧著嘴笑。“既然在城裡扎下根兒,我們也要奮發圖強謀富裕。”轉而,他總結說。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