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科普大篷車行駛4000多萬公裡,服務2.66億人次

讓科學夢想托起明天的希望

本報記者 喻思南

2020年09月21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讓科學夢想托起明天的希望

  數據來源:中國科協制圖:汪哲平

  核心閱讀

  20年來,全國1600多輛科普大篷車累計行駛超過4000萬公裡,服務2.66億人次。

  針對農村實際,科普大篷車的功能也在不斷拓展。校園裡的小型“科技館”,農田邊的“流動技術服務站”,大篷車播撒知識的種子,在鄉村科普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9月19日,全國科普日活動在全國范圍內同步啟動,以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為公眾獻上一場科普活動盛宴。

  相較於城市,農村的科普資源較為貧瘠,如何讓科學知識觸達?科普大篷車項目將“科技館”搬到車上,把科學知識送到田間地頭,已經跑了足足20年。最近,科普大篷車就來到雲南西北部寧蒗彝族自治縣的新星小學,這也是科普大篷車首次走進這座山村小學。

  把“科技館”搬到車上,送到田間地頭

  寧蒗彝族自治縣位於雲南、四川兩省交界處,群山環繞,溝壑相連。新星小學在山間一片難得的開闊空地上。當裝滿展品的科普大篷車開進新星小學時,孩子們立馬圍上去,上下左右瞧了個遍。6輛不同功能的科普大篷車,50多件展品,整齊排列在操場上,相當於一座小型科技館。

  手搖發電機、電流控制的“鐵釘橋”、演示自動變速箱的齒輪……展品形象直觀展現了課本上的科學知識。科普志願者在哪件展品前講解,孩子們就跟到哪裡,搶著要動手體驗。

  四年級學生安軍走近展品,一件件仔細看。和小伙伴一樣,他也被大篷車帶來的炫酷科技產品所吸引。一款小型機器人隨著音樂節拍跳舞,孩子們趴在地上,直盯著它做出的每一個動作﹔在大篷車的裸眼3D屏上,畫面“飛”出的恐龍引來孩子們一陣驚嘆,過后一位孩子用手摸了摸屏幕,回過頭對伙伴做鬼臉。

  校舍下,孩子們期待的科學表演開始了,他們搬來小座椅,整整齊齊坐成幾排。兩位中國科技館的金牌科技輔導員要做3個“火箭”升空實驗,分別演示氣動“火箭”、酒精“火箭”和粉塵“火箭”的發射過程。“3、2、1……”科技輔導員帶著大家一起倒數計時,“火箭”嗖嗖地飛出去了,引來一陣歡笑和驚嘆。

  舉手的孩子被邀請上台參加實驗,這時科技輔導員講解了“火箭”升空原理,還告訴他們,火星和地球一樣,是太陽系的行星。不久前,我國還發射了去火星的探測器。

  “你們知道太陽在哪裡嗎,太陽系有幾個行星?”一位科技輔導員問道。“在天上。”有孩子回答得很認真。“有4個”“不對,是5個……”“有8個。”科技輔導員公布了答案。志願者給孩子們發了兩條紙帶,一條是行星圖案貼紙,他們要完成的任務是:參照與太陽的距離,一一貼到另一條貼紙上。

  “我找到火星了,就在地球旁邊。”安軍高興地告訴志願者。

  讓山裡孩子觸摸科技,種下科學夢想

  2008年,來自深圳的吳興珍剛到新星小學時,學校隻有一名老師,學生也很少。她想為孩子們做點事,就申請在當地支教,留在了這裡。

  新星小學是附近6個村子唯一的學校。12年后,情況已經好多了,這裡有11名老師,近200名學生,吳興珍也成了新星小學校長。根據教育部門安排,學校統一開了科學課,可吳興珍說,老師大都是代課的,孩子們很難接觸到科普展品,今天很多展品,她也是頭一次見。

  活動現場來了100多個孩子。“隻要不是特別遠的,家裡沒有重要活計的,都來了,有的家長也來了。”吳興珍說,她很了解身邊這些孩子,“今天回家,有些人估計都睡不著覺了。”

  從縣城到新星小學約70公裡,一路盤旋,急彎重重,開車要3個多小時。中國科技館館員馮曉菁說,一路上至少翻了3座山。新星小學所在的拉務洛村在公路盡頭,再往后隻能下車步行了。

  馮曉菁在北京長大,工作后到基層做過不少活動,可這一次她對科普大篷車的意義感觸最深。“有些孩子一直待在山裡,大篷車不過來,他們就很難有機會觸摸科學的世界。”

  麗江市科協學會部部長趙一雄說,科普大篷車機動、靈活,適合在農村開展服務。這些年,麗江市的科普大篷車走進了很多村子,但基層資源有限,一輛大篷車一年運行要10多萬元,一些像拉務洛村這樣的偏遠山村,還沒有覆蓋到。

  “我希望這次活動能在孩子們心裡點亮一盞燈。”吳興珍說。中國科技館把200份手工望遠鏡送給了新星小學,留作科學課的教具。她連忙道謝,笑著向前來的志願者發出邀請,歡迎他們再來。

  針對農村的實際需求,不斷拓展功能

  科技館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生活在農村的人們鮮有機會接觸。為此,中國科協推出了科普大篷車項目,將“科技館”搬到車上。

  2001年,第一輛科普大篷車在雲南、安徽兩地發出。20年來,全國1600多輛科普大篷車,累計行駛超過4000萬公裡,相當於繞地球赤道1000多圈,服務2.66億人次。在配發上,科普大篷車向中西部地區傾斜。

  在祖國最北的漠河,最西端烏恰縣,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那曲市,都能看到科普大篷車的身影。針對農村的實際需求,科普大篷車的功能也在不斷拓展。

  為了服務農業生產,農技服務科普大篷車應運而生,大篷車成了“流動技術服務站”。在四川興文縣,科普大篷車開到水產養殖戶的魚塘前,水產養殖專家測出了魚塘氨氮、亞硝酸鹽等含量,並贈送了實用技術資料﹔在雲南屏邊縣,科普大篷車組織專家團,為果農開展種植獼猴桃、大枇杷等培訓,助力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中國科學技術館資源管理部副主任陳健介紹,多年來,科普大篷車在基層科學知識傳播中發揮的作用不小,尤其是在自然災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科普中。

  新星小學的活動臨近結束,馮曉菁和隊員們准備離開,安軍和小伙伴一圈一圈地圍在他們身旁。吳興珍告訴孩子們,叔叔阿姨還有工作,還要去別的地方,我們要禮貌地和他們說再見。

  坐進車裡,透過玻璃窗與孩子們道別時,馮曉菁的眼角有些濕潤,“很希望今天參加這場活動的孩子們,未來有人能成為科學家。”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