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故事:貧困戶老張的養牛致富經

2020年09月14日16:35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張佐良正在給牛喂食(供圖)
張佐良正在給牛喂食(供圖)

自從養殖肉牛后,張佐良一天比一天忙。無論是刮風還是下雨,他每天都會早早地起來,割草、喂牛、打掃牛舍……把圈裡的30多頭肉牛養得肥肥壯壯。

今年48歲的張佐良,是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雙河苗族彝族鄉茨竹壩村人。他所在的雙河鄉,是威信縣唯一的少數民族貧困鄉鎮,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全鄉共識別出建檔立卡貧困戶1716戶7339人,張佐良就是其中之一。

“他家的主要支出就是他妻子的醫藥費和3個孩子的教育費用。”雙河鄉鄉長陶濤介紹,張佐良一家有8口人,父母均已90多歲,且長年多病﹔妻子一直患有嚴重的支氣管哮喘,干不了重活,每月還需1000多元的藥費﹔4個孩子,2個讀大學,1個讀高中。

由於家庭負擔較重,十多年來,張佐良一直在廣東高明一石材廠務工,每月工資收入2000多元。“雖然他一直很努力,但家庭負擔真的太重,每年都是入不敷出。”陶濤說。

2016年,根據脫貧攻堅相關標准,張佐良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后,他家3個孩子的教育支出費用得到一部分補助,大大地減輕了家庭的負擔。”陶濤說,再加上就業、產業、政策補助等方面的精准幫扶,2018年,張佐良家就摘掉了“貧困帽”。

“前幾年真是沒辦法,不然當貧困戶臉上也不光彩。”張佐良說,一家人想把日子過好,除了困難時政府拉一把外,最重要的還是得靠自己,才能過得更好。

勤能致富,志能興家。摘掉“貧困帽”后,張佐良便暗下決心,一定要把日子過好。和妻子、孩子商量后,決定結合當地氣候潮濕、草木茂盛的特點,以及農村養殖的習慣,綜合養殖風險、利潤等方面因素后,計劃往肉牛養殖方面發展。

說做就做,一家人剛商量好,張佐良便找到駐村扶貧工作隊,咨詢相關創業貸款信息。最終,根據無息創業貸款、無息產業貸款、有息貸款等方式,多方貸款30萬元開始建牛舍。

“養牛成本雖然高,但風險也小,收益多,且我們農村人自來都有養牛的習慣,村裡的牧草長勢好。”張佐良說,經過一段時間的走訪了解和考察后,他決定購買10頭“西門塔爾”種牛進行養殖。

“西門塔爾牛的生長速度快、肉質較好、個頭大、抗病能力強、售賣價格高。”張佐良說,經考察,西門塔爾牛很適合在當地飼養。2018年,他飼養的10頭西門塔爾牛,每賣1頭就有6000元的純利潤。“牛仔隻要喂養半年左右就可以賣,半年就賺了8萬元。”

獲得第一桶金后,張佐良便決定擴大養殖規模。2019年,張佐良將牛舍面積擴大,用所有積蓄、貸款再次購買20頭西門塔爾牛,將規模擴大到30頭,僅2019年就獲得純利潤12萬元以上。

隨著肉牛數量的增加,張佐良一個人已無法完成喂養,為了能帶動更多的群眾致富,他聘請2名本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幫忙割草,同時優先購買建檔立卡貧困家種的玉米、蔗糖等生產原料,帶動其就業。

此外,張佐良還幫助指導其他建檔立卡貧困喂養西門塔爾牛。“目前,村裡的8戶建檔立卡貧困中,已有5戶喂養西門塔爾牛,每家養殖2至5頭不等。”張佐良說。

“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國家幫扶我3個孩子讀書,還幫我貸款修建了牛舍,買了那麼多牛,讓我一家不愁吃穿。”張佐良說,人要懂得感恩,他計劃繼續擴大養殖規模,把周邊的村民都吸納進來參與養殖,把養牛產業做大做強,帶動村民們共同發展致富奔小康。

在雙河鄉乃至威信縣,像張佐良這樣勤勞朴實、奮力拼搏的農戶比比皆是。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涌現出了一大批自主創業、自謀發展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用勤勞的雙手譜寫了一曲曲屬於自己的脫貧之歌。目前,全縣80個貧困村已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已從2013年末的14.92%下降至2019年末0.015%,退出貧困縣序列。(虎遵會、魏妍)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