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實現稻谷“全利用”(微觀)

石 羚

2020年09月14日08: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努力實現稻谷“全利用”(微觀)

  很多人認為,大米是稻谷的唯一產品。當筆者來到位於遼寧盤錦的一家糧油企業採訪時,被展示櫃上約20種稻谷產品所震撼:除了優質大米外,從米糠蠟、谷維素、米粞粉等產品,到榨油、燃燒發電、制造輪胎等功能,稻谷在這裡實現了最大價值,也讓農業有了好收益。

  通過深加工,稻谷每部分都能發揮價值。米糠用於壓榨稻米油,提取脂肪酸、米糠脂等產品,廣泛用於油脂化工、化妝品行業,被譽為“稻米黃金”﹔稻殼燃燒發電,在減少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排放的同時,實現工廠熱電供應自給﹔稻殼灰提取白炭黑,通過世界知名輪胎廠商試用,能顯著增加橡膠強度、降低輪胎滾動阻力……該企業不斷探索“精深加工,變廢為寶”的加工模式,努力實現稻谷“全利用”。在這裡,主副產品不再有截然之分,副產品甚至價值更高。在大米市場競爭激烈的當下,后端產品開發前景廣闊。

  米中自有“黃金”來。相關負責人為筆者算了一筆賬:公司每年加工稻米油7萬噸,可增值約1.4億元﹔每年燃燒稻殼60萬噸,節省發電成本約7200萬元。“從全產業鏈看,每噸稻谷的利潤在過去基礎上增加了200元。”開發稻谷副產品,提高大米附加值,成為糧油企業增加收益的重要舉措。尤其面對大米市場“稻強米弱”的現象,隻加工大米的企業在上游原料競爭和下游價格競爭的壓力下,利潤往往較薄,而產業鏈長、產品豐富的企業可以通過多種產品擴大營收。

  除了經濟效益,稻谷精深加工模式還凸顯出良好的生態效益。過去,稻谷副產品往往被棄之不用,但米糠易酸敗,稻殼降解慢,造成的黃色污染成為農業生產的一大難題。如今,挖掘稻谷副產品價值,廢棄物也能成為好資源、新能源。從稻草編織,到稻殼建材,多途徑開發利用副產品,可以形成零污染、零排放的節能減排式產業鏈條。事實証明,將“邊角料”轉化為“搶手貨”、進而降低加工消耗和“三廢”排放的稻谷循環經濟模式,值得持續探索、大力推廣。

  從黃色污染到“金色利潤”“綠色效益”,糧食加工業轉型升級仍大有可為。有數據顯示,我國以大米為原料后續加工比例僅為5.7%,稻米資源有效利用率不足70%。從這個意義上說,延長稻谷產品鏈就是完善加工產業鏈。推動糧食加工跟上高質量發展的腳步,需要發揮大型企業的精深加工優勢,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產品多元化供給﹔激發糧食加工業承農啟工的優勢,推動三產融合、綜合利用,改變農業低效益、高風險的產業屬性,從而實現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由資源消耗向高效利用轉型。

  一飯膏粱,維系萬家。2019年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寫入了加快推動糧食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糧食精深加工轉化等內容。在農業生產成本攀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趨緊的背景下,保証國家糧食安全,除了實現糧食高產穩產優產,還要充分利用每一粒稻谷,在未利用、被丟棄的30%上下功夫,讓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成為糧食產業的共識。

  【觀點摘編】

  發展以綠色食品水稻為原料的精深加工,推進“農頭工尾”的整合。

  ——《黑龍江日報》

  無論是生產效益的最大化,還是生態效益的最大化,都需要科技創新引領。

  ——光明網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