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塑令”讓治理塑料污染走出疲態

2020年09月09日09:3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禁塑令”讓治理塑料污染走出疲態

從“限塑”到“禁塑”,應對塑料污染的管理措施將進一步升級。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9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扎實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確保如期完成2020年年底塑料污染治理各項階段性目標任務。《通知》再次明確監管部門要依法查處生產、銷售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購物袋和厚度小於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等行為,還要求加強對商品零售場所、外賣服務、各類展會活動等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的監督管理。

塑料制品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有目共睹。由於長期難以分解,塑料不僅污染土壤、水體,還會以微粒形式進入動物體內,甚至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因此,限制塑料制品成為各國環境保護工作的主要方向之一。2008年6月1日起,我國規定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這條被稱為“限塑令”的規定被認為是減少塑料污染的一大步。然而,經過10余年的實踐,塑料袋等塑料制品的使用發生了一定程度的反彈,社會對“限塑”政策的執行也出現了疲態。而且,隨著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外賣服務日益普及,國內從源頭治理塑料污染面臨新的挑戰。

此次發布的《通知》,是對“限塑令”的加碼升級,尤其是明確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的政策,將其稱為“禁塑令”也不為過。應當認為,圍繞《通知》實施的強力措施,將遏制當前塑料制品卷土重來的不利局面,讓相關產業和消費者重新回到減少塑料使用的正確軌道。

盡管全社會公認塑料制品有眾多弊端,但由於產業慣性和公眾使用習慣的養成,“禁塑”很難畢其功於一役。這意味著不僅要在政策制定層面繼續推出分階段、分步驟地限制塑料使用的規定,還要在產業和公眾習慣上下功夫。在強力“禁塑”措施的影響下,塑料制品產業必然會受到沖擊。那些從事塑料生產加工的企業,必須及時轉變經營方向。比如,將生產重點轉向可降解材料。目前,可降解材料的成本比普通塑料要高,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與其生產規模較小、社會認同率低有關。隻有全產業形成了推廣環境友好型材料的意識,才能從源頭減少塑料污染。

現階段,減少塑料制品使用,對普通人而言多少會增加點麻煩。這可能是生活習慣上的,比如購買少量物品不需要額外的塑料包裝,去超市購物攜帶重復使用的拎袋等﹔也可能是生活成本上的,比如改用可循環利用的紙質包裝會增加消費支出。應當理解的是,環保不僅是一句口號,踐行環保理念、維護生態環境確實是需要成本的。不過,面對塑料污染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可逆轉的破壞,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與此同時,任何環保措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讓“禁塑”措施落到實處,離不開其他措施的配合。例如,落實垃圾分類也有利於減少塑料污染。隻要塑料得到集中處理,而不是流入自然環境,其危害就是可控的。塑料制品依然存在諸多不可替代的優勢,在近期看,塑料不可能完全退出日常使用。因此,分情況地對待塑料制品,消除不必要的塑料使用,才是務實的環保理念。

總之,從“限塑”到“禁塑”,需要所有社會成員的參與,更需要因時因勢探索新方法。從生產源頭到終端消費者,要承擔共同而有差異的責任。相信隨著更嚴格管理措施的出台,再加上柔性的社會倡導,政府、社會和個人能共同探索出一條控制塑料污染的辦法,為保護生態環境找到行之有效的路徑。(作者:王鐘的,系媒體評論員)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