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研學游更好地貼合傳統文化

潘玉毅

2020年08月31日09: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讓研學游更好地貼合傳統文化

  近年來,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研學旅行成為一種趨勢。每到暑期,中國各大高校、博物館、科技館裡,隨處可見浩浩蕩蕩的“研學大軍”,那些加入傳統文化元素的研學游,更成為當下的熱門之選,受到許多家長和孩子的青睞。

  “研學游”變成“研學熱”,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有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同時也與學校對素質教育的重視、學生對攝取知識的渴望有關。

  從活動的導向來看,研學游是值得鼓勵的。它以天地為課堂,以社會為學校,以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為老師,通過調動眼耳口鼻多種感官,讓學生們走出閉門讀書的窠臼,使“行萬裡路”與“讀萬卷書”得以完美結合,在研學中開拓眼界、增廣見聞,更好地感知這個世界的過去和未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但是,也有一些旅游公司和培訓機構“唯利是圖”,讓很多研學旅行變了味道,出現重游輕學、隻游不學、游而亂學的現象。

  研學指的是探究性和研究性學習,可見學習是研學的根本,而“游”只是一種形式,是寓教於樂的載體。這提醒我們,在研學游推進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本末倒置,不可讓研學流於形式,更不可讓它誤入歧途。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精髓絕非道聽途說就能輕易領悟。與之相應,學生在研學過程中需要專業的講解和引導,如果打著研學旗號,給予的卻是“半吊子”的講解,灌輸的是些錯誤的知識,那這樣的研學之旅不僅毫無意義,還會起到反作用。

  想要讓研學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走近更多人的身邊,需要豐富它的形式,更要充實它的內容。惟其如此,才能激活人內心的向往,吸引更多人參與。針對部分機構和個人相關知識的匱乏,作為活動基地的博物館、美術館等場所可組織開展專門的培訓,先讓研學的組織者和講解員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從而避免知識、信息的傳遞陷入錯誤的惡性循環。當然,場館本身亦可通過免費的館內展陳、團隊講解、智能導覽,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並通過預訂活動檔期、追責非法研學,疏堵結合,給參觀學習的學生更好的研學體驗。

  對於青少年來說,最好的老師莫過於興趣。想要增進孩子們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就要加強研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與體驗感,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定制不同的課程。比如對傳統技藝進行場景重現,讓學生看完瓷器制作、古法造紙后動手加以實踐,從而更好地感悟匠心傳承,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一言以蔽之,就是通過形式多樣、創意十足的內容,循循善誘、講演結合的方式,讓孩子們在游中學、在學中研,在實踐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加強研學與傳統文化的貼合度。

  同時,活動的開展需要兼顧研學的公益屬性。當下一些機構和個人組織的研學活動,動輒幾千、數萬的花費,對於很多家庭來說都是不小的負擔。從某種角度來說,虛高的價格已經背離了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的初衷。“走出去”不一定非得走出國門,“請進來”也不一定非得請專家教授,關鍵在於培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研有所得,學有所獲。唯有規范市場秩序,導正研學的公益屬性,讓更多學生能夠參與其中,讓更多免費開放的公共資源能夠為研學服務,傳統文化才能借助研學這座橋梁,抵達更多人的身邊,走近更多人的心裡。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